今天是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许多说法,但我们宁愿相信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历史其实有许多谜团还在困扰着后人。
屈平,字原,通常被后世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持外交事务。
据史载,屈原主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其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诽谤,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屈原竭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未能如愿,反而于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年)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后又因小人的谗言被楚顷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江南,最终怀着满腔的悲愤,自投汨罗江而亡。
据考证,最早记载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学者贾谊。贾谊在《吊屈原》一文中写道:“恭承嘉慧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推断出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结局。这种说法被之后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借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自沉汨罗江有着详细的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秦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郢都。屈原看到国家沦陷,心如刀割,决定和自己的国家共存亡。公元前278年,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便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但是后世有人认为:事实上屈原可能并未投江,而是高寿而终。这一观点是根据屈原作品的内容推断而来的。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这说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九年后,即公元前269年。这一点与《史记》中的记述颇为不符。还有一点就是屈原在《天问》一文中一口气提出174个问题,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试问:有着如此博大胸怀的人,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然而,屈原既然没有投江而死,那么为什么当地会流传其自沉汨罗江的故事呢?这一方面可能有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在里面。他们愿意把屈原想象成不愿苟活于世,而与国家共存亡的英雄。另一方面,有学者考证认为,屈原出身于巴族巫师家庭,是巴人。而巴人一直遵循特殊的葬仪-船棺水葬。船棺水葬是以船做棺,当船棺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他的随葬物等,一直要等到船棺沉没才算完成葬礼。因此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投放粽子的习俗,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在模拟船棺水葬,以至于人们误认为屈原乃怀抱大石投江而死。
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屈原到底为何而死,因为他崇高的理想,超前的思维,忧国忧民的人品,气魄宏伟的诗歌都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