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其主要的学习方面在于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目的,后期则以求富为口号,相应地兴办了军用和民用企业,以机器进行生产,制造近代的热兵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不同。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说法,是因为洋务运动本身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从目标而言,其注定失败。
这个说法非常笼统,也没有皆是内在的逻辑联系,故而很难令人理解。实际上,洋务运动真正失败的原因,在于其经营管理模式。
洋务企业,它的本质是企业;既然是企业,则其终极目的必然是为了盈利;既然要盈利,则必须以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而要提高生产效率,核心在于如何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因为即使是机器作业,也需要工人的操作,更何况,当时的企业并非完全的机器流水线作业,需要工人手工操作的地方并不少。
西方在建立近代工厂之前,已经革除了封建因素的影响。所谓封建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在于其人身依附关系,即工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类似于雇主的奴隶,雇主对其的控制采取超经济手段。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平等的观念被广泛传播,而人身依附关系则彻底消除。以是,虽然在十七十八世纪,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得非常严重,但资本家依旧无法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工人,而仅仅能以经济手段控制之,在社会身份层面,资本家与工人是平等的。工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自愿”加班,当然,不加班也可以,那只能饿死。在这样的经济手段控制下,工人虽然受到剥削,但相比于人身依附关系下的身份附属,具有更强的积极性。
洋务企业则并没有学到这一点,这受制于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影响。一来工人的地位本身在封建社会便是底层,受到各种歧视,包括观念上和制度上等多方面。因而,工人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在官办企业中,采取的是衙门式管理,即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有朝廷固定的品级,管理者的升降不以盈亏为准则,企业工人与封建时代的匠户地位差不多,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说,洋务运动的管理模式不过是照搬旧式的官营经济而已,生产的内容是近代的,而生产模式却是中古式的。这样的情况下,工人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生产效率低下。
再者,官僚主导型企业的最大特点便是盈亏不自负,这样有两大弊端:其一,企业本身不再以面向市场为主,而是以供给国家为主,因此其成本,损失皆由清政府承担,这样一来企业便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动力,管理日趋佛系,企业日渐失去活力;二者企业的管理官员会容易腐化,随意挪用清政府给予的经费,造成实际的生产成本不足,但指标却是清政府制定,为了以不足量的经费完成足量的指标,只能偷工减料。因而,洋务企业大多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从管理的角度看,洋务企业很难真正称之为企业,因此其并不能起到促进清朝经济完全近代化的作用,进而无力改变大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