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所以又称“百五节”,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又名“冷节”、“禁烟节”。寒食节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 端午节的发生还早358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后到唐宋时期逐渐与清明节合为一体,祭祀也逐渐演变成清明的一大习俗。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现在一般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据传晋文公重耳流亡外地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曾经割股(大腿的肉)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为逼介子推露面,下令手下放火焚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于是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但在众多文人诗词中,写寒食相关内容者众,而以《寒食》为题的诗词,并不多见,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应当是韩翃( hóng)的这首《寒食》,我们一起来读。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