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科普万里行”讲座在长沙市政协举行,图为张凤委员在做科普讲座。(长沙市政协供图)
让听众意犹未尽的不止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把脉问诊”,更有对常见病预防控制的健康科普。
正如施一公委员所说,伴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对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也日趋清晰。国际上医药卫生领域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此次“科普万里行”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对“健康中国”的重视。
如果说科学家、院士是科普工作的“明星”,那么医生就是此次万里行路上的“红人”。
“血管里的斑块需要管吗?”“血脂高了怎么办?”“阿司匹林怎么吃才有效?”……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头号*手。在湖南益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关于“如何做好心血管病防治”的科普讲座,吸引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
“对我来说,科普的意义非常重大,我要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特别是告诉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人民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一定不能有认识上和专业上的误区。”刘梅林言辞恳切,为了这场科普,她推掉了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一次颁奖礼,“能为大家普及医学常识,比任何奖励都重要。”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医护人员迟迟不肯离去,他们就一些常见病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科普性”的问题向刘梅林提问,甚至有人直接拿着病历找她咨询,刘梅林始终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在阜阳,人民医院岳家湖院区也迎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刘云。看到听众大多是阜阳医疗界的专家和学者,她果断把原来的主题“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扩展到“医院健康促进建设与思考”。
“刘云委员所展示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智慧管理与场景应用系统、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传播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的听众意犹未尽,正如刘云委员希望的,“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热情,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在四川,医专的大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老年大学的“高龄学生”们等来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
新冠疫情让大家对呼吸道疾病的关注度大幅提高,“呼吸健康,一路畅通”的讲座恰逢其时。
作为全国名中医,张洪春秉着“望闻问切”的习惯,多次修改讲座内容,还根据听众身份的不同,准备“定制化”的课件,甚至大方分享药方。“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个性化’师承教育,仍是培养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
“张教授作为国内中医界顶尖级大家,所讲内容代表了中医学发展的方向和现状。通过聆听讲座,特别是结合新冠疫情治疗的案例,再一次凸显了中医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未来。”台下,52岁的大一新生唐斌激动不已。援藏退休后,他选择研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并立志毕业后,将面向东南亚、欧美国家传播中医文化。
上医治未病,健康科普做的也正是这样的工作。
“孩子们的语言”
科普不仅有意义,还得有意思,这是专家委员们一路上的共识。
科普讲座怎么讲好呢?
记者观察到,“科普万里行”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讲得浅、讲得活,有时还得用上“孩子们的语言”。
这次“科普万里行”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营养师王宜带来的感动与满足是她始料未及的。
9月27日上午,王宜委员(右)在长沙市泰禹小学接受学生亲自书写的“科普万里行”的书法作品。(田晶/摄)
作为营养师的王宜,搞科普已经不是头一次了。用童谣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与营养学知识向中小学、幼儿园推广,是王宜近几年来全力以赴做的一件重要的事,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作了几千场。
这次,王宜又带着她的童谣来到湖南的益阳和长沙,为两所学校的学生作“与‘食’俱进”的科普讲座。
“我想知道怎么吃才能长高?”“我们湖南每天都吃辣椒对健康有影响吗?”“我妈妈前几天摔伤了脚,我想知道吃什么恢复得快?”……
孩子们带着稚气的问题迅速点燃了课堂的气氛,一首首童谣也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讲座刚结束,王宜就被孩子们包围起来,拿着本子请她签名的,问各种各样问题的,甚至有的孩子抱住她不肯撒手……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让王宜很受感动。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大事,对我来说,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先让本草童谣上餐桌。”对王宜来说,“食医合一”的饮食观念,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的普及,也是文化与医学的融合传承,通过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更让王宜感动的是,她的这一理念在湖南得到了推广。在长沙市泰禹小学,王宜又获得了让她倍感珍贵的头衔,她被聘为该学校的“科学校长”。这也是湖南省科协、湖南省教育厅开展的“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的一项创新举措。值得一提的是,王宜委员的讲座同步在“科普湖南”公众号直播,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
科普,“普”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意识。
讲座后一位同学写到,“王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汲取了营养知识,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亲近生活。长辈说的理论持之有故,一个人的生命,时刻都难以与‘食’分离。”
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一场给180多个大山里的孩子讲授的“创新方法与生命科学”同样精彩。
讲课的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欧阳宏伟委员。作为一个国际顶尖的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专家,怎样给大山里的孩子们科普,有着十几年教育经验的欧阳宏伟有着自己的理解:“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孩子们可能觉得离他们很远,其实创新的方法离他们很近,“这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的东西。”
9月28日上午,欧阳宏伟在给孩子们签名,并写下寄语。(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怎么讲“创新”?欧阳宏伟对孩子们说:“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创新方法就像马良的神笔一样,有了神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能力。”
具体怎么做?欧阳宏伟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自己的专业领域——生命科学。
“我是做人体零配件的。”欧阳宏伟用一句话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如何用神奇胶水修补破碎的心?年轻的血液可以逆转衰老吗?……欧阳宏伟用一个个“奇妙科技”,向孩子们讲述了纳米医学、智慧人体、合成器官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创新故事。
1个小时的讲课,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不时发出一声声“哇”“啊”。
听完课有什么触动?孩子们争相回答:“我记住了软骨油漆。”“如果人老了,有些‘工具’不好用,可以借助科技。”“老师,什么叫触类旁通?”……对于生命科学、创新方法,孩子们开始了似懂非懂地“琢磨”。
“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想做一个生命科学家!”听到记者的提问,一个孩子眨眨眼,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他们听懂了。
在安徽,工作人员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钱家盛捏着一把汗。
给孩子们讲“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捕集及封存与利用”,这题目恐怕刚进入化学领域的高中生听不懂、不感兴趣。然而,校长就是校长,他风度翩翩地立于讲台,“唠家常”般平易近人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将他们拽入了有趣的化学世界。
9月25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在安徽省舒城县桃溪中学作“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捕集及封存与利用”讲座。(舒城县政协供图)
钱校长从最基础的二氧化碳分子式讲起,内容涵盖了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人们关心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最新技术以及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等等。
讲座内容丰富,却很容易理解,钱家盛的“深入浅出”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模块又被分成了几个小知识点,一目了然又条理清晰。”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场讲座带给孩子们的启迪。
“化学的出现是人类自私的表现吗?不!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有效气体的排放;太阳能发电的初衷是为了淘汰以前盛行的煤油发电机;核电能的全力发展,为了减少使用地球有限资源的量度……看吧,化学的用处很多。”桃溪中学的石小婉重新认识了化学,“‘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向我们展现了化学中一项简单的基本‘补救’,让同学们理解了化学发展的意义。”
科普,不但“言传”,也有“身教”。
在“村BA”发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中心小学,全国政协委员厉彦虎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脊柱与健康”的讲座。
“坐着不动,9个小时就会圧坏椎间盘。特别是葛优瘫、上吊势、二郎腿等常见不良姿态会带来‘椎间盘流泪’。”
听着听着,同学们的腰板逐渐塌了下去;
听着听着,“唰”地一下,一个个又把腰板直了起来。
下课后,厉彦虎和校长交换了联系方式,要给同学们留下一段拉伸操。
“谢谢老师!”孩子们追过来,大声呼喊。
“脊梁”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杨振宁、屠呦呦、钟南山……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民族脊梁。他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博物馆、科技馆即使“超长待机”仍处处爆满。“文博游”已成为新的热门时尚,孩子们正是毋庸置疑的“主角”。
这一“热潮”已持续了很长时间。
听单位的老同事讲,50多年前,靠着一本爸爸买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他知道了飞机“为什么会飞”,在折出的纸飞机上“动了手脚”,他的飞机在班上飞得最远,而全班也只有他走出了东北那个偏僻的小村庄。
今天的孩子们,早已不再满足知道《十万个为什么》的秘密了。在“哥德巴赫猜想”的氛围中成长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给两岁时的女儿讲的故事就已经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科普工作的更大意义正在于,把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多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勉励青少年把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挺起人生的脊梁,撑起未来的天空。
科普路上,人民政协从未缺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就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更是科普的主要对象。
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培源就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发言中反复强调,“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
激发青少年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怀,也是此次“科普万里行”的重要目的。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中学,当“人体‘生命之河’的秘密”这几个大字出现在屏幕上,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立刻将现场同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