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林黛玉,大部分人心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尖酸,刻薄,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子,总之很少有正面形象。甚至有的人为了彰显自己骂人文雅,也常常会说:“你就是林黛玉附体,作”。我认为这样理解林黛玉是非常偏见的,但凡说这样话的人大抵都是一些没真正精读《红楼梦》,或者是连书都没看过,人云亦云的人。
那么林黛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黛玉是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修得人身,后来随贾宝玉下凡,发誓要以泪还之,了却前世之缘。书中对她的外貌除了着重写似蹙非蹙的眉毛外,基本是抽象的,但是作者从侧面描写,在众人眼中看到的黛玉,让我们对黛玉的相貌有了认识。在宝玉眼中是风流袅娜,在宝琴眼里,黛玉出类拔萃,心中十分亲敬,连呆霸王薛蟠看到林黛玉也会酥倒,这就让我们知道黛玉的仙姿绰约,动人心弦。
在贾府中,人们把黛玉和宝钗一起比较,便喜欢品格端方,行为豁达,处世周到的宝钗,觉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因此黛玉不得下人之心。说白了,就是黛玉的人缘不如宝钗。周瑞家送宫花时,最后一站才送到黛玉手里,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在滴翠亭里两个小丫鬟在谈心事,误以为被黛玉听到后,心里的第一感觉是担心黛玉刻薄,心细,唯恐走露风声。连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也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来一句话,不刀子还尖”。诸如种种,好像林黛玉不讨喜的性格已经是众所周知。事实并非如此,林黛玉这些小性子不过是她性格上的一点瑕疵,真正的林黛玉是才貌过人,拥有赤子之心的性情中人,爱哭,爱笑,幽默诙谐,待人宽厚,是一个心性高洁,爱憎分明的人。
她的才情体现在诗风的飘逸,写出情与景交融的风流婉转。
咏白海棠时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吟菊花诗时的“毫端藴秀临霜写,口齿吟香对月吟。”
悲秋时“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伤春时“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的奇句“冷月葬诗魂”。因为有赤子之心,所以才会看到落花后才会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里拿着花帚把飘飘洒洒的落花收集起来放进花囊里葬掉。因为至情至性,看到在葬花的时候写出缠绵悱恻的《葬花吟》。诸如种种,多不胜举。
黛玉爱哭,经常和宝玉闹气,哭哭啼啼,所以大家送她一个雅号潇湘妃子,原本她就是还泪而来,眼泪当然是不止是善感于物,更多的是性情流露。她不仅爱哭,同时也是爱笑之人。她取笑刘姥姥是母蝗虫惹得大家笑个不停,打趣探春是蕉下之鹿引得众人大笑。黛玉也喜欢开玩笑,喊袭人为嫂嫂,晴雯和宝玉吵架,她打趣他们是为抢粽子吃而怄气等等。
说黛玉是小性子是完全对黛玉的妖魔化,说宝钗和黛玉敌对关系的也是一大误解,相反,黛玉待人真诚而宽厚。如果她本性真的只是一味地尖酸刻薄,如何赢得丫鬟紫娟的真心相待?如何让紫娟为了她的终身大事而操心得睡不着觉?不惜涉险去试探宝玉,引发宝玉的痴病发作,差点闹出人命,无法收场。
书中最能体现黛玉人格魅力的是她孜孜不倦地教导悉心学诗的香菱。要知道大观园写诗最好的两位才女是宝钗和黛玉,香菱伺候宝钗住在蘅芜苑,按照宝钗是大家公认为人随和,最好相处的人。香菱却舍近求远,跑到黛玉这里拜师,黛玉呢则倾囊相授,把学诗入门的方法耐心地教与香菱,非常称职地担起一位良师的角色,硬是把一个诗呆子教出来能加入她们诗社的人。可想而知,香菱为什么会绕过宝钗来请教黛玉呢,因为黛玉不止有才,更重要的是她率真而有趣。不像宝钗那样藏愚守拙,处世圆滑,面面俱到,少了一些天真烂漫。
黛玉和宝钗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并不是敌对的关系,刚开始黛玉确实是容易吃宝钗的醋,那是源于对宝玉的在乎。后来在行酒令中念出闺中禁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等句子被宝钗拉到私下善意规劝,解除黛玉心中对她的偏见,两人关系从此更近一步,不再心生嫌隙。由此说明黛玉并不是傲慢的人,而且能悉心听从别人意见,及时改正自己错误的人。
总言而之,我眼中的黛玉是一个非常率真而特别的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黛玉和宝钗这样的人,我会非常钦佩宝钗的处世为人。但是结交的话,我更喜欢引黛玉为知己,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黛玉恰好是拥有一颗有趣灵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