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对于林黛玉的解读褒贬不一,有人批判她的格局小不合群,有人认为她尖酸刻薄,哭哭啼啼爱作爱闹爱生气。
读《红楼梦》,给我最大的眼界就是:人的形形色色,无法用简单的黑与白、好与坏去界定,每一种选择和命运,都是灿烂的红楼梦语。
倘若黛玉没有送进贾府层层进院、深庭之处,她是不是会如李清照一样,会成为一代才女?倘若身处当代,是不是会像张爱玲、三毛一样为爱痴狂,写出女性文学敏感精致的颓废?
01林黛玉从出生就注定拥有“孤独”的情愫,独生女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罕见,正如八零后、九零后一代是“独生子女”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身份。
我小时候并不认为自己作为“独生子女”很孤独,因为同龄人家里都如此,见怪不怪。而那个年代不管家庭贫富,家家都子孙满堂时,黛玉家里本来家族人丁不旺,又年幼丧母,独树一帜的孤独感,而中产家庭父亲的疼爱,让她有独特的“精致”。
我们看黛玉时总想看到一件精雕玉琢的宝贝,尽管让人悲从中来,但这种气质更让这份独一无二添加了久久难忘的精致。
在《红楼梦》中看黛玉的人分为两种,就像《红楼梦》中黛玉第一次出场时,时由贾雨村一位好功追利的俗人视角,黛玉就是一个普通很柔弱的女孩,黛玉的外貌上没有多余笔墨,普通到不愿意多看一眼。
而我们在宝玉眼中看到的黛玉则细致而美艳: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贾府美女如云,宝玉对异性观察又细致入微,黛玉何德何能让宝玉一见钟情?俗人眼中看到的是皮囊和身份,而宝玉捕捉到的是黛玉那份“孤标傲世”气质下得特别。
世界上有很多奇妙的缘分,当无法用世俗的标准去解释,人们爱用神话的前世今生去美化这样的巧合,浪漫主义情怀去解释奇遇之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着他;如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但如果用心理学就很好理解这样的情缘,何来相互吸引。一个是闹市中的佼佼者,他甚至不知道孤独是何物?一个是孤独出生的娇娇女,直到进入大观园,才知道什么是焦点。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接近彼此,其实是打开另一个世界,而深爱彼此,是寻求另一个未知世界的知己依靠。贾宝玉的那份孤独,没人能懂,万花丛中一点绿说孤独,没有人信,但他渴望安静的精神层面的灵性探寻,黛玉擅长。
黛玉那份孤独,没人能懂,彰显出的恃宠而骄,却是面对汹涌澎湃的人群社交的恐惧和彷徨,她厌恶但渴求身在大海中的一块浮木,宝玉独宠她。
本来是可以互补吸引,相安无事各自安好的寻求现实与精神的平衡的,可是,出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薛宝钗,加重了黛玉的孤独。
孤独具有双重性,一种是内心的寂静与外界的喧哗,让人产生孤独感,而另一种是与相近的群体背道而驰,不愿屈服的孤怜自爱。
林黛玉的孤独,即便她最爱的宝玉,最终也无法真正了解她内心的孤寂。黛玉葬花,寄人篱下的痛苦,宝玉并没有意识到那种毫无安全感的悲凉。
02林黛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舆论的哗然。但在贾府,这一个被预先构造出来的世界,任何私人化的事件,都会转化为公共事件的行为,而产生强烈的反响。
黛玉最初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去应对这个庞大的社群,但在宝钗来了以后,无法再消极抵抗,那样截然相反的同龄人,似乎在争夺唯一拥有的宝玉给予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