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惊讶的是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9.2天文单位,用定则推算(192 4)÷10=19.6,就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所有人都对定则完全相信了,大家一致认为在2.8处的确还存在一颗大行星,正在等待着大家的发现。
很快10多年时间过去了,直到1801年从位于意大利西西岛里的一处偏僻的天文台传出消息,此台台长在进行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它被命名为“谷神星”。可是它的个子太小了,只有1020公里。
在谷神星发现随后几年里,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相继被发现,小行星带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图解:谷神星
小行星带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小行星带有以下4个方面的论述:
- 第一:形状
小行星带的形成高温融合形成的,但是这种融合和其他行星不同,例如地球,地球在形成过程中的融合过程,是以万有引力为主导作用,但是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是由外部力量起决定性作用。
- 第二:体积
由于小行星带中的行星个体都非常的小,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由外力导致其自身的引力作用几乎不起作用,没有办法将其自身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足够的高温,将物质融合在一起,因此小行星带中的行星形状都不规则,无法形成像地球等行星所显示出来的球状。
- 第三:物质差异
小行星带中的物质和行星光环的物质完全不同,比如土星环中的物质,土星光环中的物质是由大量非常细微的颗粒组成,并且这种物质显得非常的疏松,没有经过高温的融合过程,但是对于小行星带来说,由于其形成经过外力的作用,会使得部分行星会经过高温融合形成硬化的颗粒结构。
- 第四:引力
由于火星与木星的万有引力作用造成了小行星带的分布成带状。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对于小行星带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的进行以下的描述:
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小行星带内的天体原本是可以组成一颗大行星的,为什么这里的小行星为什么没有凝聚成一个行星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这个区域有一个霸道的邻居“木星”。在小行星带的外围就是太阳系中第二大天体(木星),木星质量实在太大了,几乎就快成为一颗“褐矮星”,在木星和太阳引力的影响下,可以干扰小行星的运行轨迹。
同时木星引力场带动了相当数量的小行星,导致小行星带内的天体无法聚集起来,它们之间相互撞击,天体也越来越小,分布越来越均匀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带,所以从太阳系形成至今,这里仍然还都只是一些小天体,最大的天体就是被列入矮行星的谷神星了,直径超过了900公里,其质量达到了整个小行星带天体的1/3左右。
图解:小行星带运行轨道
为什么只有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呢?通过上面的内容讲解,其实主要就是两个原因:
- 第一:距离
由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距离足够宽敞,才容得下宽达2亿多公里的小行星带。
- 第二: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颗行星
太阳系形成之初,这里的物质比较丰富,而其之所以没有形成小行星,木星的引力影响是一大因素,所以,小行星带只能在火星和木星之间,位于其他星体之间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