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其故事背景发生在“晋太元中”,太元(376-396),晋孝武帝的年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秦朝亡于公元前206年。也就是说,桃花源的村民与世隔绝长达六百年之久。这里民风淳朴,男女老幼都天性单纯得如白纸一般,他们对一个冒然闯入的陌生人,也能*鸡摆酒,热情款待,丝毫没有防备之心。
渔人临走时,村民反复叮嘱他,千万不要对外面的人提及此事:“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渔人还是“处处志之”,故意在沿途留下记号。“诣太守说如此”,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当地官府。报告官府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某地的村民不服徭役、不纳赋税,偷漏苛捐杂税六百年,如果对他们追缴税款,该是一笔多么丰厚的税收啊!
桃花源的村民好酒好菜招待渔人,却惨遭渔人的揭发举报,这简直就是“农夫和蛇”故事的翻版。其实,陶渊明这样写是颇有深意的,“渔人”影射当时官场中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卖朋友的告密者,“渔人”便是这些卖友求荣之辈的一个缩影,揭露了当时世道的险恶,人心的叵测!
《桃花源记》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故事的结尾。尽管渔人做下了标记,但当他带领着一干人等前来寻找的时候,却已迷失了入口的确切方位。桃花源免遭这些不速之客的蹂躏践踏,侥幸保住了人世间的一方净土,这可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故事倘若写到此处收笔,结局还算完美,但“高尚士”竟然也没找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坏人没得逞也就罢了,刘子骥这位“高尚士”竟然至死也没找到桃花源,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所以有人对《桃花源记》的结尾持“画蛇添足”的看法:陶渊明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指名道姓地把刘子骥牵扯进来,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嘛!那么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算得上《桃花源记》的“蛇足”呢?感兴趣的朋友请持续关注,这个问题本人将留待下期继续探讨!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关注一下又不会*哦!
【版权声明】此文系本人「纳兰春蚕」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及链接信息,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