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与魔法稀有肉推荐在哪里刷,创造与魔法在哪里刷优质肉最好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0-31 14:10:12

创造与魔法稀有肉推荐在哪里刷,创造与魔法在哪里刷优质肉最好(1)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的鄂伦春族新居。新华社记者 金地 摄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4日电(记者金地、徐凯鑫)“兴安岭的大树有多少根,且问问我们鄂伦春;兴安岭的野兽有多少种,且问问我们猎人。”在中国东北的兴安岭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讲述的正是世居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数个世纪里,鄂伦春族衣皮食肉、桦皮为屋,曾在原始森林中过着艰苦的游猎生活。

70年前,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走出深山,定居开启新生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一跃千年”的鄂伦春族告别过往,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后,在新的时代新的产业中,鄂伦春族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唱响兴安岭的“新声”。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在蓝天和山岭的映衬下,一座座粉色、绿色、黄色的小屋整齐排列,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一户人家院子里种着几垄青菜,客厅摆着沙发、电视、冰箱,两室一厅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

整洁干净的村落、宽敞明亮的新居,是鄂伦春族如今的生活写照。了解鄂伦春族的过去,更能感受幸福图景“一跃千年”的珍贵。

“从小生活在山林里,再难走的地方也能穿梭。”八旬鄂伦春族老人葛淑贤回忆着小时候在山上的生活。鄂伦春族被称为“兴安猎神”,孩子七八岁就跟着大人去打猎。他们必须熟悉山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河流,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那时住的是用桦树杆和兽皮搭建的‘撮罗子’,吃的是野果、兽肉,生病了只能靠野生的草药。”

1953年,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走出山林,在如今的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呼玛县,黑河市爱辉区、逊克县等地定居。“下山后住进了政府提供的房子,吃穿有保障,还可以去上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葛淑贤说。

70年间,随着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持续加大,鄂伦春族与各族群众一道,迈向了更美好的新生活。曾经“一人一马一杆枪”的鄂伦春族放下猎枪,依靠勤劳的双手投入到中药种植、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中。近年来,乘上乡村振兴的快车,乡村文旅发展也让鄂伦春族有了更多致富渠道。

在十八站乡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带有民族风情的“撮罗子”造型建筑与乡间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从2018年开始建设,5年来这里已成为集住宿、游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园区。

“这里有手工艺作坊,可以体验手工艺制作过程;有跑马场,可以骑着鄂伦春的小马,感受民族生活;还有射箭场,可以尝试鄂伦春族的狩猎方式,很多南方游客觉得很新奇、很喜欢。”十八站乡乡长孟威说。

以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为依托发展餐饮、民宿等产业,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经济资源转化。如今,十八站乡527名鄂伦春族群众中约一半参与到旅游产业中。2022年,鄂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5.88元,较2013年增长109%。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千百年来,美丽的兴安岭养育了鄂伦春族,也滋养了鄂伦春族的文化。今日“山岭上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独特文化。

“鄂伦春的民族语言特别丰富,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语言,一定要代代传下去。”70岁的鄂伦春族老人戈晓华一直致力于鄂伦春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2020年,戈晓华偶然发现可以在手机微信群里用直播的形式给大家上课,便开始在微信上教大家说鄂伦春语。“只要感兴趣我都会教,一传二、二传三,学生渐渐多起来,现在有170个。”她说。

创造与魔法稀有肉推荐在哪里刷,创造与魔法在哪里刷优质肉最好(2)

鄂伦春族民间画家关桃芳在介绍她的桦树皮镂空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金地 摄

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民间画家关桃芳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她的作品:“撮罗子”里正在熟睡的母亲、马背上举枪的猎人、鞣制兽皮的妇女……一幅幅用桦树皮制成的镂空画,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

很多人问关桃芳,为什么要用桦树皮来作画?她说:“过去在原始森林里,我们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桦树皮,所以我想用这种特殊的材料把鄂伦春的灿烂文化记录下来。”

关桃芳说,她的作品里既有过去的故事,也有鄂伦春族下山后的生产生活故事,她还要继续创作下去,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鄂伦春的文化。

“兴安岭上彩云飘,呼玛河水泛波涛。鄂伦春走进新时代,高举金杯唱歌谣……”一曲《鄂伦春走进新时代》道出了鄂伦春族的心声,讲述着兴安岭上的新故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