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历史及地位,简述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01 15:18:51

作者:唐才良


——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下)

提要:1840年,中国进入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义和团的失败“朝廷复禁习拳”,国人厌恶“神术”,旧武术被迫休克。大变局废除了科举制度,引入近代教育体系。西方体育的进入,改变了文化精英们重文轻武的看法,他们在武术中注入了文化,提升了武术的品质。辛亥革命后,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在与体育的磨合与自身变革中,以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脱胎换骨获得新生,开启了新武术的篇章。太极拳扬弃旧武术成为武术革新的典范,融入了近代文明,在国家行政资源的加持下带动了新武术复兴与发展。因此近代太极拳史从杨露禅进京开始。

说明:《百年新武术与太极拳》八千六百多字,分上下二次发表。前半篇约四千多字,已以《》为题发表,敬请关注。这下半篇着重讨论太极拳。

四,太极拳是新武术的开路先锋

1851年,暴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粗暴地将儒释道等本土文化全都打翻在地,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士大夫们预感到了“灭国、灭族、灭种”的危机感。他们内心蕴含着复兴儒学价值观及礼制纲常的理想,以文化自觉应对异端文化的挑战。

1860年僧格林沁万人铁骑倾刻覆灭与1864年太平军的溃败,证明传统武力不敌洋枪洋炮,旧武术受到了严重挑战。面临着时代的考验,迫使旧武术发生变革以求生存。

在中华文化危难时刻,杨露禅走上了历史舞台,杨露禅带着太极拳论及时出现在京城。杨露禅原本的拳是绝*无敌的拳,传说他出手见红的功夫曾经伤人至亡因而遭到麻烦。杨露禅在京城王府特殊的环境里,他改变了他原有勇猛的风格,他克制内敛,以柔克刚、不丢不顶、舍己从人、以弱胜强。这种与众不同的拳风,使京城的士大夫与知识精英们为之精神振奋,他们敏感地感觉到杨露禅的拳艺已不仅是拳脚之技,而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

文化人从拳的阴阳、虚实、刚柔、形及势的变幻中看到了《易》,看到了儒释道医兵等文化的影响,看到与老子《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上善如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于是他们认定杨露禅的拳是圣人之学,遂命名为“太极拳”,并自觉用阴阳等传统文化理念来进一步诠释,将太极拳提升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太极拳生逢其时,担纲起承载圣人之道的道器,藉以慰藉国人脆弱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于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群纷纷响应。⑧

太极拳的历史及地位,简述太极拳的发展历程(1)

虽然杨露禅原本的拳学自陈家沟,但由于文化人的参与,变革了杨露禅的拳,使之承载深厚的文化。文化不仅改变了原有拳的形态,更是改变了武术的价值观,已质变为太极拳。历史上很少有文人参与武术理论的总结,有的也只是肢体技术的感性经验或故事传说,少有完整系统的理论。而杨露禅在知识精英帮助下,全面总结了太极拳的文化理论。如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俗称“老三本”);以及《杨氏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成了转型时期武术文化典范,开启了中国武学新时代,这是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太极拳的历史及地位,简述太极拳的发展历程(2)

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

太极拳核心著作《杨家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把武术从肢体运动提髙到知觉运动,由知觉运动进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由技入道,性命双修,明心见性的化境。并改革了旧武术的价值体系,将旧武术争强好胜、排他保守、江湖恩仇、“天下无敌”剧烈对抗的伤残性暴力,改造成为对生命尊重、人与人仁爱及人与自然和谐,对抗而非伤残的竞技运动(尤其是太极推手)。也改变了旧武术重肢体技艺、重感性经验、缺乏文化理论、杂乱粗犷的形象,通过有条理、系统、规律的总结理论,使太极拳真正成为武学,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应对近代文明挑战的典范,中国武术史从此开启了太极拳新篇章。

樊象离先生说:“太极拳法,乃身心兼修之武术,为国术之最上乘,……国人苟能循此潜修,自强不息,以养成强健之身心,洗东亚病夫之诮。夫然后以之持身,则仁而吗;以之为国,则忠而勇;以之生产建设,则文明而进步,方将举先圣仁民爱物之大道,发扬于世界,岂仅以摧彼强敌已耶”。⑨

山东国术馆首先编写了《太极拳讲义》,“至于我们何以要先编太极拳,而不先编其他的拳术,并非我们持有宗派门户的偏见,实在是因为此拳的一举一动、一进一退,都含有很深的哲理在里面。从实际的功效说起来,太极拳也算是修心养性、增长智慧、强健体魄的好方法。所以我们山东省国术馆编辑科的初步工作,先从事于太极拳的研究,然后再继续编著其他的拳术和器械书籍。⑩

因为太极拳彻底改造了武术的价值体系,承载了深厚的中华文化。自此之后,各个时期的国家*都相继提倡太极拳,肯定太极拳强健体魄、“增强人民体质”仁民爱物的价值作用,都把杨家传的太极拳作为中国新武术的代表。所以太极拳能成为二十世纪新武术的领跑者,带动新武术融入新的文明时代,因而被亿万民众推崇。

这也是百年来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识,太极拳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台湾友人说:“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图腾,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图腾竖立得很高、很宽,只要提到太极拳,一定是从中国来的。”⑪ 这就是太极拳的历史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

五,新武术继承与发展中的问题

当然新旧武术不是截然割断的,旧武术虽然死亡,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成为了新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新武术是对旧武术是扬弃,否定之否定。在对待传统武术上,应该是继承传统不泥古,发展创新不离本,在弘扬传统武术的同时,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有所创造。但是新武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宗派门户陋习何时休?

不少民国有识之士告诫:“门户各立,势同水火,武德不重,始于门户之见,门户之争,自绝其传”。武术宗派门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门派往往因袭江湖规矩,伴生低俗迷信,容易形成半宗教式封闭团体,阻碍武术接受现代先进理念。门派强调人身依附,拜师收徒又成为一些人敛财致富的手段。有些学者“谀墓”吹捧神化祖师,夸大的炫耀造成人们对武术的虚假认知。申遗又强化了门派意识,门派利益就是金钱利益,有人为拔高辈分造假,竟到祖师坟前磕拜死人为师;也有人直接用钱买亡人的弟子名号,如此之类的荒唐事常有耳闻。

八十年代之后,由于老一辈武术家相继离世,由他们儿孙或弟子作为各门派的代表人,于是武术的传承呈现狗尾续貂的态势。宗派之间,“自我标榜,互相攻讦,党同伐异;宗派之内,教学无序,歧义杂生,三传以后,异化走样,纷争四起,同室操戈,武德败坏,门派之害”。太极拳创始人的争论已成利益之争,门户之害,武德败坏,对当代武术带来消极作用。

2,关于太极拳创始人的问题。

武术所谓的“传承有序”,是指武术文化与价值的传承,还是肢体技术形态的传承,或是两者兼备的传承?武术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尤其是太极拳它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但是武术外部形态和核心价值都在无常的变迁中,没有千年不变的拳。1840年后的太极拳就已不同于以往的旧武术,所以不能简单用“传承有序”去硬套武当或陈沟的拳。对于太极拳新的形体和文化传承,大家都承认是杨露禅进京后开创的,那又何必要一个劲地往上追溯?

好比我们知道了祖先是炎黄,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溯炎黄的祖先又是谁?也没有人会去问鲁迅的语文老师是谁?为何非要扯出张三李四的,反而把问题搞得复杂化。体育项目没有祖师也能开展得很好,而民间武术却动不动要抬出个祖师来。有人认为拜师仪式规矩等,是白莲教等会道门秘密组织,为披上“合法”外衣而流行开的,此说真伪暂且不论,但祖师现象对武术带来的往往是宗派门户之争,自私保守缺少开放包容,对武术健康发展如同阑尾。

我们常痴迷于祖师虚幻神奇的传说,却给造假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间。人们常把道士混同于道家,于是某地抬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方道士,以伪乱真造出了二个内家拳门派,二家又为争夺正宗与非遗,闹得乌烟瘴气。世上造假拳立门派之事恐怕不止一例。

3,武术能不能去体操化?

拳术与体操都是肢体动作很难区分,但拳术是技击对抗的,体操无对抗技击。太极拳是身心修炼,而太极操只是身体锻炼。

五十年代初,天津运动会出现了伤亡事故,国家下令全面整顿武术,强调“去技击化”。在整顿中,首先推出以杨式太极拳为原型的24式简化太极拳,作为武术改革的示范。在国家行政的加持下简化太极操很快普及全国,并带动了其他拳种的变革与复苏。武术体操化与舞蹈化已势不可挡,成为时尚。由于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仿照马良军体操,它丢弃了太极拳的文化,所以受到顾留馨等一批老武术家的批评,他们在1963年1月与1965年12月,二次上书给体委武术科,呼吁武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可惜被人扣上“反对简化、提倡繁化就是修正主义”的帽子,并发起了关于缠丝劲大辩论。大辩论的实质仍是“去技击化”,这更使武术向体操化方向发展。

回顾百年武术史,可以说体育挽救了武术,武术与体操结合已百年,体操化深刻地改造了武术,强化了健身功能。在国家行政资源加持下,大规模地普及推广体操化的武术,形成有亿万民众喜爱的公益运动,因此武术已去不了体操化。问题是,养生的武术操普及有余,而技击武术的传承远远不足,所以武术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去进一步提高武术的质量。

4,武术如何重回技击化?

当代文明社会,武术是竞赛体育的一种,所谓的打都是在一定规则、一定场合等条件下展开的,绝不是街头殴斗式乱打。刑法对正当防卫都有种种限止,过当了都要承担后果。在这种环境下武术的打斗该如何定位?武术“去技击化”与“去体操化”都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武术市场有大众需要与小众需求之分,“能打”也罢、“养生”也罢,都会有人接受喜欢,应该允许习武者各取所爱。

当然,我们对旧武术是扬弃,不是全盘接受或否定。传统武术的历史需要有人去研究,需要传承保持,需要培养高质量专家和专业师资,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武术作好准备,这就需要各级行政投入更多的资源。但是仍要提醒,不管当今武术如何去提高技击质量,如果离开人文精神,丢弃对生命的尊重,仍会被时代淘汰。

一位海外武术爱好者说,他特别赞赏太极推手,认为是最文明格斗。他说中国武术好不容易从伤残性的暴力争斗,进化为非伤害的文明竞技武术,为什么又要倒回去模仿西方的那种格斗?西方格斗有西方的文化环境和规则,中国太极推手有中国的文化和推手规则,如果同在太极推手规则下去作沾粘连随的对抗,西方人未必能赢得了。

好比黑旋风李逵和浪里白条张顺比武,在陆地上张顺被李逵打得鼻青眼肿,在水中李逵被张顺弄得死去活来,他俩究竟谁的功夫好?足球进球少篮球进球多,能比较哪种球好吗?所以竞赛必须是在相同的条件和规则下去作比较。

太极拳的历史及地位,简述太极拳的发展历程(3)

我们的问题是有眼不识宝,错把推手当游戏(奥运会不少竞赛项目原先也是游戏),没有把太极推手看作是对抗性的、尊重生命的文明竞技。太极推手不同于散打,也是有规则的(如沾粘连随),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制订出一个好的推手规则来,也没有能有计划去大力推广太极推手,使太极推手进一步成为大众都喜欢的、健康文明的竞技项目推向世界。

我认为,中国太极推手最有可能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因为推手运动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最文明、无伤害、富有趣味的竞技武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任重道远,但是首先我们要有自信。

小结:

1,旧武术并不如武侠小说中的那样光鲜亮丽,必须改造才能适应新的文明时代。

2,文化精英参与武术,提升了武术的文化品味,身心修炼的理念带来武术价值改的改变。

3,西方体育的进入,加速了武术的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

4,太极拳承载中华文化,超越了旧武术,不仅外部形态变得柔和,而且内在强调人天和谐价值观,因此能适应时代文明的需要,引领武术走向新世纪。

5,武术能堂而皇之进入社会德智体教育的体系,并得到国家行政资源到力加持,彻底摆脱了流落江湖的处境。

6,民间宗教习俗与门户宗派丰富了武术文化,但也对武术带来腐蚀作用。

7,了解百年武术的革新过程,就能看懂当今的武术,明确武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8,参阅二水居士《杨家太极老拳谱三十二目》初探

9,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p.3

10,山东国术馆《太极拳讲义》卷头语

11,世界太极拳武艺总会荣誉理事长苏清标《昌弘太极道》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禅良聊太极』授权,不得转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