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来源的七种说法,太极拳入门必学基本功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06 18:34:43

众说纷纭的太极拳起源

魏美智

太极拳发源于唐村千载寺,历经千百年的传播,历久不衰。到了清朝末年,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北舞度镇得到唐村李氏的拳谱后,又被李氏族人介绍到赵堡镇陈清平处学习了一个多月。学习结束后,回去自己揣摩学习。他的太极拳学自舞阳李家盐店,学自陈清平,但是太极拳的源流他说不太清楚。武禹襄去世之后的清光绪七年,他的外甥李亦畲辈,在看《聊斋志异》时,发现其中有武当山丹士张三丰,他就牵强的写道:太极拳始自张三丰。李亦畲此说一出,受到了武术界的质疑。于是,武禹襄又改为太极拳不知创自何人。到了民国年,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在帮助杨澄甫写作《杨氏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将《明史•张三丰传》的主要内容写入杨澄甫《杨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因为郑曼青是太极拳的源流史也出现了众说纷纭的状态。

唐许宣平、李道子创拳说。对于许宣平创拳说,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未记载其人的有关活动,仅在宋代计有功撰写的《唐诗纪事·许宣平》中有:唐代的道人许宣平,安徽歙县人,且以《周身大用论》、《心会论》等列为许宣平的论著,但就文章的风格措辞来讲,就可断定非唐代文词,在《唐诗记事本末》中许宣平的事迹有“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在文中没有说许宣平善武术。清朝彭定求等的《全唐诗·卷八百六十·许宣平》亦有相似记录,两本书均未说其会武术。关于李道子创拳说,宋书铭先生是提出的。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共有三十七式名,拳势名称同杨式拳架同名。在龚克写的《许宣平·李道子与太极拳无涉》和关于宋书铭《太极功》中其真伪,前人论辨的很清楚,都给予了否定。

宋、明张三丰创拳说。对于张三丰创拳,其最初见于1921年许禹生先生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先生一生提倡武术,曾经学过杨、陈式、宋书铭太极拳,仅为听说而述,疏于考证。但是“许禹生在1939年编著的《太极拳》一书的序言中纠正旧说的不实。” 事情本该到此为止,但是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开始误传,愈来愈烈之势。张三丰,名君宝,懿州人,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在武当山修行过。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均未说张三丰会武术,或者练过拳术,即使在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和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并未见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故此说不成立。另一种说是宋武当道士张三峰之说,宋、元、明三代并无真凭实据,然黄宗羲于清初为明遗民王征南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以为内家拳“盖起于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阙明,以单丁*贼百余。”江百龙教授的《武当拳之研究》中关于张三丰之名的人就有81个,江百龙教授亦没有说张三丰或张三峰创太极拳。说武当张三丰传拳,稀有证据资以证明。

明初陈卜创拳说。唐豪《行健斋随笔•陈卜非太极拳始祖》如下:“只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入乡学者有人,入国学者有人,应一命爱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籍非吾始祖积德于前,植基孔固,我辈安能有此今日呼?木本水源之思,畴得无情?因以为序,勒之于石,永垂不朽。”右碑立于康熙五十年,系其十世孙庚所撰,其绍述先人者只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寥寥十六字,且亦出自传说,则陈氏始祖之事迹,文献亦无证也。品三后于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不徒墓碑未载,族谱亦未录,自出杜撰。”“陈品三虽为陈沟拳家,然其言始祖卜发明太极拳,无证无信,不得以其子孙所言而从之”。

王宗岳、蒋发创拳说。王宗岳清乾隆时期人,说他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陈姓会太极拳者一般是指陈王庭。陈王庭明末人。清乾隆时期的王宗岳不可能传给明朝时期的陈王庭。所以,王宗岳创太极拳说是不成立的。再者,据唐村李氏族人证明,王宗岳是李鹤林的弟子,曾在唐村教过书,王宗岳虽然学过太极拳,但是说他创了太极拳,也是子虚乌有的事儿。

关于蒋发创太极拳说缺乏历史根据。据说,蒋发原为李际遇的部将。李际遇举兵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后降清,后来被借故被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廷。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廷遗像,旁持大刀者即为蒋发等皆系讹言。

关于陈王庭与李际遇,陈王庭与蒋发的关系,史迹皆证其伪。明崇祯年间陈王庭考举人的时间不迟于崇祯十三年。李岩、李仲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时间是明崇祯十三年12月。由此可证,陈王庭参加举人考试最晚也在明崇祯十三年。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九月举行,称为“秋闱”。陈王庭考试的时间如果是在明崇祯十三年九月。而李际遇起义的时间是在明崇祯十三年十二月。陈王庭参加九月科举刀劈鼓吏,此时,李际遇尚没有起义,说他刀劈鼓吏后逃到了李际遇起义军的营寨,在那里有遇到了孝子蒋发,与历史不符。所谓明朝蒋发也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可做资证的证据只有两条。一是陈鑫在于他人争论太极拳历史时曾说蒋发是明朝人。因在陈家沟有蒋发的墓地,他自觉失言,又告诫后辈蒋发是清乾隆时期人;二是杨氏弟子王矫宇,是一位记者,他曾报道说,杨露禅曾经说,我的老师陈长兴是蒋发惟一的高弟子。三是郑曼青所编的杨澄甫《杨氏太极拳体用全书》也明确记载陈长兴是将发的弟子。这些证据都表明蒋发是清乾隆年间人。

明末清初陈王廷创拳说。唐豪先生先后三次去陈家沟,经过数月的深入调查研究,确定陈王廷创太极拳。根据《陈氏家谱》陈王廷目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并没有说明是创造太极拳。第二点是陈家沟旧抄本《长拳谱》 是陈王廷所著还是陈长兴所著,还有不同的意见。其三根据陈王廷一首遗词,推论陈王廷参考《黄庭经》创造了太极拳,有断章取义的之嫌。其四,用“闲来造拳”一语来说明陈王庭创太极拳缺乏可信度,造,温县的方言打的意思。“闲来造拳”是没事的时候,打打拳的意思。

李仲、李岩、陈王廷创拳说。

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历史记载。《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有三处:

第一处,《李氏家谱·序》记载:“八世祖讳春茂,字叶蓁,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竞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

第二处,载于该家谱李仲条目中:“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亮,配杨氏,行二,生五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鳌、四元善、五元明,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陈王廷字奏廷——作者注)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 ,诛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第三处,载之于李信条目之中:“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栗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洁妻妾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李岩、李仲、陈王廷创拳年代。2004年明史专家王兴亚先生到温县陈家沟实地考察,问及陈王廷科考案发生的年代,陈家沟党支部*、村委主任张蔚珍说,据村内先辈传说陈王廷科考*人案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这两年究竟那一年还没有深入考证。结合《怀庆府志》的有关记载,如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丙子年)作一选择的话,陈王廷科考案似应发生在崇祯九年,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因为那一年取士最少,说明可能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由此可得出结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艺太极拳的创拳地点在河南省博爱县(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寺庙群;创拳时间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前,其师承关系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师承于李春茂。李春茂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武术理论家。他是无极拳、《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的研创者。李岩、李仲、陈王廷正是在他的《无极养生拳论》的指导下以无极拳、十三势为兰本,演绎创造出太极养生武功的多种套路。

李岩,李仲、陈王廷创拳的文化背景。

一是千载寺无极养生文化是孕育太极拳的历史基础。千载寺创建于永平十年,其建寺之初,就以三教合一为宗旨,以无极养生为内容。对千载寺无极养生记载最早的是东汉末年徐庶的母亲题撰的石碑,全文为:“汉失乱权柄,吾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无极寺佛灵,故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强于取天下,尸骨遍野土,鼎乱何故焉,国患何益哉,解囊饰寺殿,祈求佛善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这块石碑约三米五十高,螭龙碑首, 文革时被打为数块,残碣现仍存千载寺遗址。这块碑文是千载寺的无极养生文化的最早记载。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又有千载寺圣僧李道子,将前代的佛、道、儒家理论进引系统研究,将《涅磐》与《摄论》、《黄帝内经》、《老子》等佛、道、儒家理论,融合《易经》、《大明度无极经》,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唐村千载寺有通刊刻于清康熙年间的石碑《千载寺唐僧十力年的和尚传碑》,记述了唐僧李道子创无极养生武功的事迹。到了明朝末年,李春茂根据千载寺历代所创无极养生武功,将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创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和十三势拳等武术套路。这些都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提供了历史文化基础。

二是浓厚的覃怀养生文化是创造太极拳的社会基础。覃怀为九州之一,地处中原,是华夏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我国最早养生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覃怀。《怀庆府志.杂记》:“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径于河阳。”古时将山之南、河之北称为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伊寿子的道径、就是最早的口头传播的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说明远在虞舜时代,覃怀就产生了道教养生的方法和理论。后人有将养生传为老子之论,然老子的《道德经》并非养生著作。

其次是西汉时期的金伞山万寿观李自然的导引养生。《怀庆府志·金石》载有汉武帝的幸臣东方朔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称赞刘自然的导引养生功:“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入,大无不容,分别混沌,运斡元穹、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万物、孕产禽虫,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非通能著、唯人可宏……

李自然是位导引养生的大师,据《河内县志》记载,汉武帝曾亲至柏山,向李自然学习导引养生并赐其国姓。在千载寺之墙壁上有石刻导引图一幅这是寺院僧道之练功图。这幅导引养生图也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拳提高内功修为的图谱。来千载寺考察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康戈武教授,看了千载寺的导引图后说,这幅导引图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士的导引图如出一辙。可见导引养生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十分悠久的。

其三是魏华存的《黄庭经》。魏华存,字贤安,西晋任城人,自幼好道,24岁时嫁给南阳(今修武)刘文为妇,后来,刘文当了修武令,魏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后另居室内修,独自修炼。并写成了著名的道教养生典籍《黄庭经》,创造了吐呐、导引、咽津、存思、服气之法。魏夫人祠在今沁阳西北的沐涧山,她是上清派的开山师祖。关于魏华存的《黄庭径》与创太极拳的关系,我们从《陈氏家谱·陈王廷》中所载之长短句中可见一斑“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修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任方便……”.可见陈王廷从与李岩、李仲创太极拳起就对《黄庭径》手不释卷。从中不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提高太极卷的内函。

其四是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宋代道士贺兰栖真的影响。司马承祯是殷王司马卬的后裔,其始祖司马卬为博爱县孝敬村人。他的养生精典是“顺气”,并著有《顺气精义论》。

其五, 药王孙思邈养生理论和实践。据传,药王孙思邈系十力和尚李道子的朋友。二人常在千载寺探讨养生之道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是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武功的源泉之一。《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就有:“以大明度无极位,道德经位、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创千载养生医鉴秘藉”的记载。孙思邈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在养生方面著有《存神炼铭》、《摄生枕中方》等

这些著名养生理论家、实践家和武术家,形成了浓厚的覃怀养生风气和尚武习俗,这些著名的养 生典籍和武术理论与实践理论,形成了浓厚的覃怀养生文化和武术文化。这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拳的社会基础。

三是三教融《易》是创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日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出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流。千载寺庙群中,过去存有三教九流图石刻一通。可见,千载寺庙群不仅是儒、道、佛三教的活动场所,也是集我国各类学术之大成,容纳各种学术流派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在唐代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的李道子,就是集儒、道、佛养生理论之大成,宏业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创艺了无极养生武功。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人在创在太极拳时,继承了先辈的传统,借鉴了佛家的《易筋经》,道家的《导引养生》、易经》、《黄庭经》,儒家的静修等,可以说,太极拳是将儒、道、佛三教之大成融于《易经》之中,以《易经》为宗领,创造出的以太极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表现手段,以意领气,以气传神,刚柔相济的养生武术。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创始人应该是李岩李仲陈王廷三人所创。创拳的地点在唐村千载寺。创拳时间是明崇祯七年二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