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这篇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灯笼这篇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11 22:42:05

天啊!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灯笼》居然有六十多处错误,主编温儒敏难辞其咎!

九年义务制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收入吴伯萧散文《灯笼》,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读”部分,概括出文章的语言三个特点,其中第二点“书面语化”和第三点的“多引古语”也许并在一起讨论更为恰当,因为引用古语只不过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方式,这且不说。其着重提出的第一点,似是而非,暴露出时下语文界解读文本语言的普遍性弱点,值得提出来加以讨论。

灯笼这篇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灯笼这篇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1)

《灯笼》这篇,“教学用书”说语言的特点在于“多是短句,很少用长句”,这一判断的错误还不仅仅在于用开头部分的例子涵盖了全篇,关键是,分析者自身并不清楚现代汉语界关于短句和长句的定义,所以,其举出的所谓“短句”,大多不是短句,不过是一个长句中的短语成分而已。

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生活阅历低,盲目崇拜权威性。读初一时,教我们语文的是副校长邓见秋,当学习中遇到哪个字,词的意思不清楚时,他就教导我们:“以书为证”。他的意思是以教材、字典的释义为准 。这导致很多年来,我都奉他那句“以书为证”的话为圭臬,读书遇到疑问时总是查字典,查教材。后来阅历多了,才知道教材、字典也是人编出来的,既然是人编出来的,难免也有错的时候。就像,课文《灯笼》一样,总感觉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对的。

灯笼这篇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灯笼这篇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2)

就像明朝刘基写的文章一样:

工之侨献琴

明代: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在《工之侨献琴》这篇文章里,国工判断一把琴的质量好不好的标准是,是不是古琴,是古琴就是好琴,不是古琴就不是好琴。即使是好琴,但不是古琴,在他眼里,也不是好琴。

灯笼这篇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灯笼这篇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3)

这是只看到表象,没看到本质。

《工之侨献琴》里说的故事,在现代生活中还有着现实的意义。比如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好坏的标准是,是不是已经在某刊物上发表了出来或已经出版了出来,,发表了或已经出版了出来的,就尊重万分,花钱去买来读,美其名曰“拜读”;对于一些好的文章或好的书,如果还没发表到某刊物或还没出版出来,则给他看他也不看,即使看了也不觉得好在哪里的,仅作是在无聊的生活中消遣一下而已。

《工之侨献琴》里的国师,对是不是好琴没有辨别力,一把新做的琴即使是好琴,他也看不出来,仅凭是不是古琴来判断是不是好琴。同理,一个对文章没有辨别力的人,对于有的人写了文章没拿去投稿,留着数年后才自己结集出书的人的文章,是不去看这些文章的,因为本身他对文章的好坏没有辨别力,因为他是靠别人帮他辨别的,也就是只有等到别人拿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他知道这本书有人帮他审核过了,他才放心掏钱去买来读了,并且虔诚地说“拜读”。

没人帮他审核,他就没有辨别力,他是依赖别人帮辨别的。

课文《灯笼》虽然有编委会一套班子来审核了,但还是被对文章有辨别力的人看出有错误了。

所以看书不要迷信权威性,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书。

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原文《灯笼》。

灯笼这篇文章开头两段有何作用,灯笼这篇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