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受在军中作战的影响,加上宋高宗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让他误以为南宋朝廷也有收复失地的决心。
他在南宋任职时,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然而朝廷却并没有采纳,反应很冷淡,即使这些建议被人称颂,也视而不见。
这样的生活却不是辛弃疾所追求的,空有北伐之心,却在南宋与军队毫无交集,现实是很残酷的。
他豪迈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到后期在官场上也难以立足,而“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让他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
次年,他赶赴朝堂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然而经过一番谈话,激昂的他发现,皇帝已经没有了北伐的心思。
“*贼!*贼!”,据说这是辛弃疾在临终前最后的愿景。
辛弃疾练就了一身强悍武功,无论生前身后,都没有争议。争议颇多的,却是辛弃疾是否有军事才能。
不管在南宋年间还是后世,对辛弃疾都存在这样的疑问:北伐不是空喊口号就行的,像他这种呼喊,就是“无用书生”的空泛议论。
但对这类论调,1172年担任滁州知州时的辛弃疾,一句话就能将其砸得粉碎:仇虏(金人)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从北方来的“归正人”,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的辛弃疾,绝不是夸夸其谈的酸腐书生,他对宋金局势的每一句话,都来自缜密的思考与调查。
然而,当时的南宋已经在江南的温柔中不思进取,没有了北伐的决心。
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也就是这篇名作,惹怒了朝堂之上沽名钓誉的大臣。不久后,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