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固定句式翻译三字诀:
“调”“补”“换”
在完成文言文翻译时,如果遇到固定句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01
调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
(3)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明确:“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四)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如: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明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作“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02
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战》)这句中“河北”“河南”前分别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后得知这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
03
换
就是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一)表示疑问:奈何;奈……何、若……何、如……何;何故。如: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何……哉(也);何……为;岂(其)……哉(乎,耶,邪);安……哉(乎);独……耶(乎、哉);顾……哉;宁……耶;……非……欤;不亦……乎。如:
1.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文:怎么能说得完呢!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译文: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4.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何其……;亦……哉;惟……耳;直……耳。如: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译文: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译文: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四)表示揣度: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其……欤(兼表反问);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如: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还有表示选择的“与其……孰若……”,表陈述语气的“无以、无从”“有以”“比及”等,都需要直接转换成现代汉语。
AUTUMN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