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鱼既有鳃也有肺。当水中溶解的氧气无法满足需要时, 它们像人类一样,利用肺呼吸空气。另一种鱼没有肺但有鱼鳔,用于增加浮力。
对于DNA研究,哪怕是同一个基因,由于不同的突变位置,造就的生物形态也不一样。比如,控制鱼类、老鼠和人类身体结构的竟然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版本。
于是人们会关注胚胎形态,从形态上发现位置的差异。
比如海鞘,尽管其最终的形态和人类大相径庭,但是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还保留着和脊椎动物的祖先相同的特征——大大的脑袋,通过前后摆动尾部来推动身体前进。
在它们体内,一条神经管沿着背部延伸,还有一条结缔组织棒(脊索)从头延伸到尾;它们的头后甚至还有鳃裂。
海螵鞘发育图
3、DNA之钥,打开了真正的进化大门为了研究DNA对生物到底有多大的“变幻”作用,科学家们开展了很多艰辛的实验,产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果。
一个是NOTCH2NL基因的发现。
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团队比较了人类和恒河猴的大脑类器官,并列出了所有差异。
在培养皿中,人脑类器官形成了人类独有的皮质区域,而猴脑类器官则没有。
研究人员研究了这种组织形成时激活的基因。有一个基因在所有人类细胞中都有表达,但在猴脑组织中则没有。尽管这个基因的名称NOTCH2NL十分拗口,但它与人类演化的故事关系密切。
当荷兰团队拿到人类的NOTCH2NL基因并将其插入小鼠的基因组中时,这项研究的科幻性越发增强了。他们制造了一个人鼠嵌合体,该小鼠大脑皮层长出了更多的脑细胞,就像人一样。
一个是通过玉米显性基因的表现,发现只要控制“跳跃基因”,那么基因突变是可控的。
麦克林托克了解了玉米内部基因发生突变的位置和时间,她追踪了每个玉米粒上的不同颜色的斑点。她查看每个玉米粒上的突变,然后在每个玉米穗的上千个玉米粒上重复这一观察。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她发现,色彩突变是可以重复打开和关闭的。可笑的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在以男性主导的时代,她的关于“跳跃基因”的发现仅被认为是“关于玉米的怪事”。
直到1977年,其他实验室在细菌和小鼠中也发现了跳跃基因的证据。麦克林托克也直到1983年才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跳跃基因,可以自我复制并插入基因组的任何位置,只要接管这类基因,我们就能实现真正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