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归纳总结,邹忌讽齐王纳谏归纳总结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28 06:09:27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国别史

国别史:是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为《国语》,此外,《战国策》、《三国志》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纳谏

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事例:齐威王纳谏一鸣惊人、李世民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作品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字音

邹(zōu jì)、窥(kuī)、期年(jī)、朝(zhāo)服衣冠、昳(yì)、弗(fú)如远甚、间进(jiàn)、谤讥(bàng jī)、皆朝(cháo)于齐

朗读节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重点词语

  1.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2.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 齐王:即齐威王。
  4.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 修:长,这里指身高。
  6.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 昳丽:光艳美丽。
  8.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9. 窥镜:照镜子。
  10. 孰:谁,哪一个。
  11. 与:和……比。
  12. 及:比得上。
  13. 旦日:明日,第二天。
  14.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15.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16. 寝:躺,卧。
  17. 美我者:以我为美。
  18. 私:偏爱,动词。
  19. 诚知:确实知道。
  20.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21. 地:土地,疆域。
  22. 方:方圆纵横。
  23. 宫妇:宫中的姬妾。
  24.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25.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6. 之:音节助词,不译。
  27.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8. 善:好。
  29. 乃:于是,就。
  30.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31. 受:给予,付予。
  32.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33.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4.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35.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6.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通假字

【孰】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一词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5)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8)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9)臣之妻私臣(的)

(10)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2)月之后(不译)

(13)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见

(2)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3)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4、美

(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形容词,漂亮,好看)

5、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比得上)

(2)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

6、上

(1)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2)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呈上)

7、于

(1)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2)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3)皆朝于齐(介词,到,向)

8、间

(1)时时而间进(副词,偶尔)

(2)又何间焉(动词,参与)

(3)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9、诚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10、善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的人,形→名

(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4)王曰:“善。”好,可以。表示同意或应允

11、修

(1)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3)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治理,整治.

12、及

(1)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2)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追上)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

(4)汤熨之所及也(到达)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3):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的故事,意在说明国君必须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艺术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日:'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木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好局面。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满一年之后, 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战胜于朝廷”的目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会见徐公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客人谬赞自己的原因是: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讽谏齐威王,认为齐威王被大臣和国内的人蒙蔽得很厉害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直接描写邹忌相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并提出受下赏的情况的句子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子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在课文第二段找出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相对应的语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进而指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的句子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问题探究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邹忌以家中小事讽谏齐王,齐王采纳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大治。

二、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家庭小事?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本文记叙了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美的家庭小事。

道理:说明人是很容易被蒙蔽的,劝谏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三、文章开头写邹忌的外貌有何作用?

突出邹忌之美,为下文与徐公比美做铺垫。

  1. 邹忌为什么能劝谏成功?(要想劝谏成功需要哪些条件?)

1、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以小见大,委婉巧妙,具有说服力。

2、邹忌劝谏的对象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能察纳雅言,具有谦虚开阔的胸襟,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五、邹忌说道“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齐威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只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就可以了,他会知道该采取什么政治措施。邹忌点到为止,充分尊重对方。

六、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他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不被赞美冲昏头脑。

2、他关心国事,勇于进谏,善于进谏,语言委婉巧妙。

3、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七、妻妾客回答时候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1、妻子是偏爱之情,妾是畏惧顺从,客人是应酬逢迎。

2、因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

八、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态度是不自信。如“忌不自信”"复问其妾”“自以为不如”“弗如远甚”等。

九、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1、国内: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2、国外:各国都来朝拜,齐国成为强国

十、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越直接奖赏越高。意味着齐王具有开阔的胸襟,具有除弊兴国的勇气和决心。

十一、文中写进谏者人数是为了说明什么?

人数越来越少,说明齐王采纳了邹忌建议后广开言路,问题越来越少。邹忌的讽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非常成功。

十二、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你怎样看待这句话?

我认为忠言不一定逆耳。比如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巧妙地讽谏了齐王。我们在与同学、父母、老师交往中,向对方提出建议时要讲究说话技巧,尽量委婉巧妙地劝说,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使对方欣然接受,这样忠言也可以顺耳。

  1. 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够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1)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

(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教材习题

  1.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一三类比一三赏赐一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三问答: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类比:从“臣之妻私臣”联想到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1.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有:①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②齐王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含义。

1.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哪一个/同“熟”,仔细

2,认为……美/漂亮、好看

3.朝廷/朝见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