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谱线开始出现.图1是低浓度注入的样品的光谱,由三组谱线组成,每组包含几条互相靠近的谱线.谱线1,3,7,9来自具有立方对称性的发光中心A,它是处于填隙位置的Er3 离子,被四个最近邻S2-离子和六个次近邻Zn2 离子包围,S2-离子有约6%的向内弛豫.
图1ZnS:Er3 发射光谱,4.2K.注入剂量5×1013离子/cm2.退火温度284℃
注入5×1014离子/cm2的样品具有相似的光谱,只是谱线间的重迭较为严重.
在300℃以上退火相应于发光中心A的谱线强度减弱,同时在562nm附近出现一组新谱线,如图2所示.在前一篇工作中,已经鉴别出谱线11,12,13来自具有立方对称性的发光中心B,铒离子处于替位位置,被4个最近邻S2-离子包围,有约5%的向内弛豫.
图2ZnS:Er3 发射光谱,
4.2K.注入剂量5×1014离子/cm2.退火温度345℃
400℃以上退火后,在相应于发光中心A的区域发射谱线演变成两个带,中心分别在553nm和560nm(图3).在中心B的区域,原来的发射线演变为几条不同波长的窄谱线,和短波侧的两个宽带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3ZnS:Er3 发射光谱,
4.2K.注入剂量5×1014离子/cm2.退火温度425℃
在500℃以上退火,从短波侧的两个宽带里出现一些新的发射线(图4).宽带背景相对变弱.和长波侧的谱线相比,短波侧相应于原发光中心A区域的谱线结构不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