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本是河南洛阳人氏,师从鬼谷子,学纵横之术。据资治通鉴记载,刚开始,他是想去秦朝小试牛刀,没料到秦王却不用其言。秦王为什么不用苏秦的主张,可能苏秦跟商鞅还是有共同之处,而商鞅在秦朝的后期表现并不好。苏秦接着到了燕国,燕国现在是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内蒙东部,辽宁,吉林南隅,朝鲜北部。面积不小。
经过苏秦的游说,燕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让他去说服赵肃侯。当时秦国要吞并六国,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苏秦就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秦国竖为赵国的假想敌,来分析天下大势。苏秦对赵肃侯说道: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这话不要说是赵肃侯,就是任何人听了,都会动心思的。是啊,在有条件下,谁愿意割地赔偿,谁愿意弯腰称臣。
这中间有个插曲,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余人,禽将龙贾,取雕阴,雕阴者,在今陕西甘泉县南也。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事实证明,苏秦的策略是正确的,这为他接下来游说其他国家争取到了时间。
苏秦游说的第三个国家是韩国,他对韩宣惠王说:韩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zhe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当时韩魏离秦国最近,要灭亡,他们必然首当其冲。但是能力不如人家,不称臣都不行啊。如今,苏秦的一番话,应该是让韩王感觉自己有了靠山,这颗定心丸苏秦运用的妙啊!
从韩国出来后,苏秦马不停蹄就去魏国。当时的魏国可能是国力相对较弱的一方,苏秦说服魏王,相对轻松一点。
对于魏王,他是这么说的: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轰轰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王那时候,应该是六国之间话语权最少的一个国家吧,对他来说,只要能生存,他就跟谁,相对于单方面投靠秦国,联合六国,结盟约,所得的利益会更大一些,毕竟在于秦国的交锋中,刚打了败仗,羞辱愤恨,兼而有之,如此投降于秦国,只会被诸侯耻笑。如果六国结盟,他小小的魏国,只有沾光的份。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做出的选择。
苏秦一刻也不敢怠慢,然后奔赴千里,到了齐国。任何一个国家,苏秦都是经过细致的了解和观察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和说法,是不可能打动君王那颗顽石一般的心的。苏秦对齐王曰“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者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秦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不用问,齐王许之,同意了。
然后向西南到了楚国:“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立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
苏秦的应运而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分析当时的局势,其它各国可能也有联合以抗秦的想法,无奈没有人在这里面积极地斡旋。六国好像珍珠,而苏秦就好像那根线,将一颗颗珍珠串了起来,于是一个光彩夺目的项链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