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每年向下游输送264.3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占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9%,惠及整个黄河流域。
青海,黄河的发源地,境内干流总长度1694公里,流经16个县域,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为认真学习领会**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充分报道青海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力举措,充分报道青海“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动实践,青海日报全媒体报道组从黄河源头开始,沿黄河自上而下流经的省内16县区域采访,今日起推出《黄河故事》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求中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于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三公里处,也是离黄河源头最近的一户人家,一家人义无反顾承担起了守护黄河源头的重任,从而得名“黄河第一家”“黄河第一哨”。 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美丽静谧的黄河源头。
向记者讲述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求中一家还保留着部分传统生产方式。
他们敬畏自然,用心对待每一个生灵。
青羚网讯(记者 张多钧 咸文静 孙海玲)蔚蓝的天空下,草原上绿草茵茵,盛开的小野花点缀着草原,上百处清泉分布在草原各处,喷涌翻滚,汩汩有声,一处处泉眼像是镶嵌在草原上的珍珠,晶莹闪亮,泉眼旁,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三两成群,悠然漫步。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黄河源头第一家人的讲述中,记者窥见了黄河源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4月9日,海拔4650米,69岁的求中正在屋内将袋中收集的积雪一勺一勺地放入锅中,等待融雪煮沸。
求中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位于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三公里处,也是离黄河源头最近的一户人家,一家人义无反顾承担起了守护黄河源头的重任,从而得名“黄河第一家”“黄河第一哨”。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里的泉水养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要保护好这里的每一处泉眼。”和父辈祖辈一样,在黄河源头生活了一辈子的求中,每天在约古宗列曲和家之间来回背水,她熟悉这里的每一处泉眼,同时细心呵护着每一处泉眼,不让任何人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将环保理念传递给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女。
相比过去,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儿子格求也成为了黄河源头的生态管护员,求中全家保护生态的理念更加深了,她们执着守护着美丽的“黄河母亲”,他们亦是黄河源头最美丽的人家。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黄河第一家
朝阳初升,69岁的求中身背水桶,踏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走向约古宗列曲,泉水冰冻,求中娴熟地砸了几块冰块放入背水桶中,回家后放入锅中解冻烧开,这些冰块融化烧开的水是求中一家一天的饮用水。
求中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三公里处的约古宗列背水,夏秋季节背水,冬春季节背冰,常年如一日,从无间断。
求中家房屋外墙上,有一面墙壁大小的喷绘照片,照片是求中一家的全家福,照片上方写着“黄河第一家”的字样,历经风雨,照片有些发白,但依然能见照片中每个人脸上的幸福。
“大概七八年前,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黄河源头,在我家住了两三天,临走时为我们一家人拍了这张照片,两个月后,他又来拍摄,带来了这张全家福。”求中回忆着当年的场景,虽有些模糊,但依然记得这张全家福的来历,这是她家的第一张全家福。
求中一家,是黄河源头第一家,距离约古宗列曲仅三公里。
“黄河源头的清泉是我们一家人和牛羊的饮用水源,黄河源头肥沃的草场,为我家的牛羊提供食物,这片土地是我们栖息生存的家园。”搅动着火炉上锅里的冰块,求中讲述着一家人和黄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关系。
对于求中而言,或许不清楚黄河源头的这眼泉水流向哪里,不知道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但她知道,从记事起,她们一家人都是从这一眼泉水背水喝,到今天亦是如此。因此她们更加坚定一个理念,“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一眼泉水养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要保护好她。”
黄河第一家牧民守护黄河源,守护的动力不仅是与黄河源相依相偎的生存关系,更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敬畏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生灵……
“不能跨越泉眼河流,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声说话,更不能在泉眼河流旁大小便。”求中的儿子格求说,这是从小阿妈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在黄河源头生活了一辈子,每天在约古宗列曲和家之间来回背水,求中熟悉黄河源头的一花一草、每一处泉眼,甚至观察过每一处泉眼水流量变化,她熟悉约古宗列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
“这两年,泉眼的流量明显大了,夏季降雨增多了,以前的草只有手指高,这两年能长到小腿高了,以前没见过的野生动物也出现了。”求中细数黄河源这些年的变化。
求中看到的变化,记者在麻多乡党委*罗松扎西处得到了证实,在麻多乡工作20多年,对于黄河源的变化,罗松*心里有一本账,“这两年源头水流量明显大了,是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水流量最大的时候。”
黄河第一哨
求中家院子里有一青灰色石柱,石柱上雕刻着“黄河第一哨”的字样,字上涂着红漆。
求中一家不仅仅是黄河第一家,更是守护黄河源的第一哨,求中的儿子格求对自己的定位是“守护黄河源头的第一个哨兵。”
进入黄河源,求中家的院子是必经之地,格求就自觉承担起了“哨兵”的职责,凡是进入的陌生车辆和陌生人必须在格求处作登记,如若不然,面对陌生车辆和陌生人的,就是院落里的大藏獒。
“这还不算,陌生车辆和陌生人进入后,我跟在他们后面,观察他们在干什么,有没有乱丢垃圾,有没有破坏泉眼,如果有这些行为,我会立马上去制止。”格求说这是作为一名“哨兵”基本职责。
“每年夏天,我们这里美得很,到处是绿草鲜花,到处是泉眼,泉眼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站在山顶望去,一个个泉眼亮亮的,就像是满地的蜜蜡在发光。”格求形容黄河源头虽然直白,但记者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了黄河源头夏日的美景。
贮立“黄河第一哨”石柱前远眺,三公里处的约古宗列曲触目可及。短短三公里内,摆放的垃圾桶不下十个,这些垃圾桶是用油桶做成的,方便越来越多的游客放置垃圾。
“这些年,到黄河源头的游客越来越多,去年一年,进入黄河源头的车辆就有30多辆,为了垃圾不落地,进入源头的3公里区域内,放置了这些垃圾桶。”瞩目被群山环绕的约古宗列,格求说,不忍看到这一方净土被破坏。
作为“哨兵”,黄河源头的野生动物成了格求的“小伙伴”,每天看着它们成长,每年春暖草绿冰雪消融时,期盼着它们的到来。
2017年时,格求在约古宗列曲附近捡拾垃圾,远远望见狼群攻击一对藏野驴母子,等到格求赶到时,藏野驴母亲已经被狼群咬死,只剩下出生还不到半个月的小藏野驴,格求将小藏野驴带回家,每日精心喂养,外出捡垃圾时还会将藏野驴带在身旁。
半年后,格求将藏野驴放归草原,那时候格求心中是不忍的,也是难舍的,但格求明白,草原才是藏野驴的家,“藏野驴有自己的家园,也有自己的同伴,虽然我们相处得很好,甚至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但我明白,只有回归草原,回归族群,藏野驴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绿色银行”
不论是“黄河第一家”还是“黄河第一哨”,生活在4650米的高海拔环境,不通水不通电,简易砂石路,去一趟曲麻莱县城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十几年才去一趟县城,在外来人来看,格求一家人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对于世代生活在黄河源的他们来说,他们的精神比任何人都富有。
如今,富有的不仅是精神,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格求一家世代守护的黄河源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一家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格求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月有1800元的固定工资,所做的工作和之前并无二致。
“做我们自已应该做的事情,保护家园的生态环境,真没想到还能拿到报酬,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好事情。”格求看来,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绿水青山成了格求一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去年,定点帮扶曲麻莱县的国家能源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投资800万元,在黄河源头核心区禁牧1万公顷(15万亩),格求家的草场就在其中。
包括格求一家在内的33户牧民,国家能源集团每年为每户补助3600元取暖费,草原禁牧补贴在我省现有的标准上,国家能源集团每亩再增加4.1元的补助。
格求算了一笔账,每年所有政策性收入近9万元,这些收入都是来自于黄河源头这个“绿色银行”,还不包含生态畜牧业带来的分红效益。
33户牧民草场禁牧,由国家能源集团出资租赁约6666公顷(10万亩)草场,成立合作社,建成了2个80平方米的宿舍,建设了2间2000平方米的彩钢畜棚,并聘选经验丰富的牧工统一养殖,并为33户牧民统建了80平方米的住房。
去年底,格求一家将70头牛全部交到合作社的放牧点,33户牧民2665头牛羊全部迁出,黄河源头核心区1万公顷(15万亩)草场实现历史上首次禁牧。
格求一家及黄河源头的所有牧户,都应当被铭记,黄河源头也不仅仅是格求一家人及周边牧户的“绿色银行”,作为中华母亲河,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黄河源更应该是全国人民的“绿色银行”。
记者手记
保护母亲河 一直在行动
约古宗列,湛蓝天空,皑皑雪山,是大自然赐予的净土,中华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
约古宗列,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椭圆形盆地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名字。
为给采访留出多一点的时间,4月9日,我们凌晨5时准备,6时动身,伴着满天繁星,从曲麻莱县城约改镇出发前往约古宗列。
清晨刺骨的寒风告诉我们,曲麻莱的春天还没到来,好多同事其实一夜未眠,一是因为高原反应,二是因为兴奋激动,去约古宗列,去母亲河的发源地,可是一次很难得、很神圣的探访。
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后,路旁的草原上便有野生动物的身影映入眼帘:狼群在河边饮水,黄羊在草原觅食,雄鹰在天空盘旋……草原的美景与野生动物频频亮相,让人在兴奋之余,不得不赞叹黄河源头人与动物的和谐。
经过6个小时近200公里的行程,抵达约古宗列已是烈日当空,白雪覆盖的群山、草原发出刺眼的光,约古宗列曲—— 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像刚出生的婴儿,静静地躺在雅拉达泽山的臂弯里,安详静谧。
约古宗列曲发祥的泉眼被冰雪覆盖,泉眼的上方是胡耀邦题词的“黄河源”石碑和江泽民题词的“黄河源”石碑,石碑的下方,是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于1987年5月竖立的“黄河源头——约古宗列曲”纪念碑,这块碑由钢板制成,正面镶嵌锌板,上面雕刻着碑文。
据介绍,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高原腹地,河源扎曲、约古宗列曲、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卡日曲流域面积最大,是黄河的正源,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洒落在草原的粒粒珍珠。
距离约古宗列曲3公里处,是黄河源第一家格求的家,格求的父辈都居住在此,他们是约古宗列曲的最初保护者,初衷很简单,仅仅是依靠黄河源而生存。时至今日,保护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传承至格求一代,格求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
其实,保护母亲河,我们一直在行动,从最初的牧民依托河源生存,自发保护而形成民族传统,到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约古宗列曲作为黄河源核心,党委政府投入真金白银,安排生态管护员,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
保护不仅仅是在源头,更是在黄河流经的各地。2016年,黄河源头曲麻莱县与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共同举办了“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黄河万里行大型生态人文交流活动。
记者有幸参加此次人文交流活动,我们从黄河源头出发,采访报道黄河源区牧民群众为“一江清水向东流”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展现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将沿线省份各族儿女的心紧紧地聚在一起,一起加入到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
通过一代又一代黄河源守护者的付出,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的担当作为,换来了黄河源头的碧水蓝天,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人间的最美仙境。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一直在行动,保护母亲河,我们不能停歇,也不敢停歇。(记者 张多钧)
作者:张多钧 咸文静 孙海玲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