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加实践得真理
——“大圆小圆”及《河中石兽》给我们的启示
吴国才 安徽省桐城市孔城初中高级教师
一个好同事在安庆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听专家说了一个有意思且很奇怪的问题:
“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小圆在大圆外面和里面绕大圆滚动一周各须滚动几圈?”
好同事说给我听时,我想:不就是比大小圆周长,而大小圆周长之比等于半径之比,所以不就是3倍关系,不就是3圈。我确定地说:“3圈”。她打趣地说:“可确定,改不改?”我又仔细想了一遍:小圆滚动时,圆上的点可以与大圆一一对应,不就是比周长?而周长之比与直径、半径之比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肯定的说:“3圈,确定,不改了!”
可是好同事说不对。我十分奇怪,那答案是几圈?她说:“专家说是4圈。”我气愤地说:“瞎扯!那专家说为什么是4圈呢?”她说:“专家大概以为我们教语文的老师大多听不懂,所以没仔细解释,我也没听清,我与崔鑫在下面用手机查了一下,也都没看懂!专家说:在一次众人参加的测试中,只有一个人说是4圈,而这个人成了全美所有学校都争抢的学生,全美所有名校任他选!”“那在里面小圆要滚动几圈到原来的点呢?”好同事又问我。我说:“那要看圈的厚度,圈越厚就越少。”她说:“与厚度无关,是两圈。”我说:“当然与厚度有关,怎么可能无关,若圈厚度忽略不计,实际上内外一样,都是3圈!至于看起来外4圈内2圈,可能是视觉的问题。就像我们透过玻璃瓶看插在水中的筷子折了一样,实际上它没有折,还是直的,这与光线折射有关。又如我们放眼望去,一切物体都是正的,实际上它是倒的,这与凸透镜成像原理和眼睛构造有关,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它通过眼睛(眼睛就是凸透镜)成在视网膜上的像,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外,成的都是倒立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才成正立的虚像),我们看到的一切物体基本上都是在一倍焦距以外成的倒立的实像,所以原本的样子应是再倒过来。”
那“专家”到底为什么说外4圈内2圈呢?我想听听聪明人的想法,于是找物理组和数学组老师,还有方根东校长讨论!
物理组状元父(他的孩子汪宗诚是桐城市2014年中考状元)汪正海老师说:“在大圆外滚动时,小圆自转3圈公转1圈(绕大圆圆心转了1圈),一共是4圈;在大圆内滚动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所以是两圈;如果人跟着小圆一起滚动,那都是3圈,之所以看起来是外4圈内2圈,是因为我们站在地面上不动。”此言颇令我信服!
数学组说“化曲为直”:“圆(轮子)在直线上滚动时,圆心跑的路程等于圆滚动的周长之和。反过来通过计算圆心跑的路程可以推出在外小圆滚4圈,在内小圆滚2圈。因为在外时圆心距是3倍加小圆自身1倍半径,就是4倍半径,小圆圆心跑的路程是小圆4倍周长,所以是4圈;而在内时圆心距是2倍小圆半径,小圆圆心只跑2倍小圆周长,所以是2圈。”此推理似乎很有道理!
方根东校长(与我一样也是纯应届考桐城师范,17周岁师范毕业分配工作),想了想,又画了小圆绕大圆滚动的示意图,说:“就是比周长,应该是三圈。”我非常高兴!因为与我想法不谋而合。
我又查了百度,百度上许多人说3圈,但也有人说外4圈内2圈,用的是“化曲为折”法:就是把圆切出无数的边,变成多边形,让圆去滚动,在多边形外滚动时,多滚一周,是因为多滚了外角,而多边形外角和是360度,正好是一个圆周角;在多边形内滚动时,少滚了许多角,而这些角对应的圆心角正好是一个周角。似乎也有道理!
至此,我综合别人的观点,已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比周长,内外都是3圈,至于专家说的内4圈、外2圈,那是视觉问题。我准备把它写进我的《智慧题集》!
晚上闲而无事,我在家想滚滚看,试了多少次。结果:
每次都是内外差不多,都是3圈!根本没有外4圈、内2圈的现象!至于内外略有不同,是因为圈有厚度,内外圈半径不完全一样,而大、小圆周长之比等于半径之比。
我与孩子吴叶子、爱妻叶勤三人做了多次实验,结果都是与简单的道理一致:小园滚动的圈数等于大、小园半径(周长)之比。我不仅用了大小不同的杯、缸、盆试滚,还用长短绳做成半径分别是2倍、3倍、4倍、5倍、6倍的大、小圈试滚。结果都是一样的:小圆滚动的圈数就是大、小圆半径(周长)之比。实际上也好理解:滚动时,大、小圆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小圆滚动的路程是小圆周长之和,也就是大圆周长。
至于汪正海说的“自转公转”、数学组说的“化曲为直”、还有网上查的“化曲为折”,似乎很有道理,但思路有断层,我知道他们错在哪儿了:大圆不动,小圆绕大圆滚动,这里没有大小圆一起绕中心的公转!圆心跑的路程等于圆滚动的路程的“化曲为直”法,在平面直线上是可以的,但这里是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所以不行!致于网上的“化曲为折”在多边行中是可以的,因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就是一个圆周角,但在这里是圆对圆,点一、一对应,根本不需要化曲为折,“化曲为折”在这里是画蛇添足,也是错的!
方根东校长那天说3圈,是对的。汪正海老师说实际上只要3圈,也是对的,不愧为“状元父”!
还好,我还有一点儿反复思考、实验求证的精神!不然我将它写进《智慧题集》,不仅贻笑大方,还以讹传讹,害了他人,甚至害了子孙后代!
说到这里,应该不会有人怀疑正确答案是3圈了吧!因为道理简单,试滚容易,另外我刚刚还看到了别人书上的正确答案:那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作业题,“作业帮”里有答案,答案就是“3圈”,解析很简单:就是求大、小圆周长之比,而大、小圆周长之比通过圆周率公式一化简就是半径之比,最后得出3倍小圆周长等于大圆周长,所以小圆要滚动3圈。
至于专家所说的故事,不论真假,都不足为奇了!因为中国古代就有“指鹿为马”,外国现在有“是三说四”何足为奇!况且,据吴叶子和她同学外教所知:外国高中生数学水平相当于中国初中生,外国初中生数学水平只相当于中国小学生。我们的先贤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传到外国,外国的小学生、小孩,不一定人人都能弄懂!另外,我们都有“物以稀为贵”、“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观念,一个外国小孩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被重视也属正常,不论他说的是对是错,反正与众不同,应当重视,况且又未验证,也不知道是对是错!他或许是瞎说,亦或许是故意说错,不论怎样,比千篇一律的正确答案都更能吸引别人的眼球。若故意说错,那是非常聪明的!他是用与众不同的错来吸引目光。中国三国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个非常聪明的歌女与众姐妹一起弹奏曲子给周瑜听,她为了让周瑜看她一眼,故意把曲子弹错,深谙乐曲的周瑜果然听出来是哪一个弹错了,并且看了看她。我们知道故意考0分的学生,他是非常厉害的,甚至超过考满分的学生!考满分的学生常见,故意考0分的学还真是少有!
另外我又想到清代纪昀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讲到的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河中石兽》,原文如下: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讲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深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很明显:大学者大文豪纪昀在这里讲的故事是”河中寻石兽“,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同时启示我们:考虑问题、应对事情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各种条件都要考虑到,不能只根据某一个原因,就下结论,那样往往是错误的,必须综合种种因素,考虑周全!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说出我的思考与验证过程,而是想通过这些说出我的一点启示,以飨读者:
我们崇拜专家,信奉权威,仰慕天才。但不能盲目!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要有一点查证求实的精神。遇到问题,可以先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地去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完满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考虑周全,尽心尽力,不能仅凭聪明,投机取巧,四处拼凑,正如方根东校长在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所说:“处事不以聪明为先,应以尽心为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思考加实践,才是解决问题、获得真知灼见的唯一良方。
2022年11月2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