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乐学?我从李欣老师讲的《石兽寻踪记——河中石兽》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李欣老师教学设计新颖,她说:“在沧州以南的寺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看发生了什么大事?”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在孩子们疏通了文意后,让孩子们做《石兽寻踪实验报告》,该报告有提出问题、影响石兽位置的因素、建立假设、实验工具、设计实验方案、具体实验过程、检验假设、实验结论、我的反思九部分组成。孩子们通过反复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了实验报告。然后小组讨论,进一步完善实验报告。李欣老师按课文顺序分成了实验一团·寺僧团:顺流打捞法;实验二团·讲学家团:原地打捞法;实验三团·上流打捞法。李老师让学生们寻找水、石、沙三者相互作用的证据。学生们通过反复研究发现,老河兵是对的。本以为到这儿,课文的探究结束了,可是李老师又出示了一个材料:唐代开元年间,在河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后因黄河改造,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沧州文史资料·唐铁牛与浦津桥》
李老师问:《河中石兽》中所写的石兽逆流而上了,可为什么《唐铁牛与蒲津桥》中铁牛和铁人还整齐地排列在原址呢?
李老师引导学生们通过再深入的探究课文,然后总结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全面、发展、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李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始终让学生们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断地思考、探究,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思考探究之中,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