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纯真的爱情开始走向终点,知识也在马丁·伊登身上产生出了毒性!而这种毒性真正凸显出来的时候,便是马丁·伊登投到出版社的稿子被接受,并得到报酬之时。
刚巧,这时,那位跟马丁·伊登近乎分手了的富家女友又出现了。这看似爱情的重合,然而,味道却变了!至少在电影剧情设置角度来看,像是这场爱情重合是建立在某种物质的底线之上,是马丁·伊登作家的身份得到了公认与回报后,使得爱情峰回路转。
五、当知识和艺术成就名利之时,悲剧便注定那位诗人布雷斯顿的出现几乎颠覆了马丁·伊登的价值观,我们与其说他是马丁伊登的挚友、导师,倒不如说他是一面能照出马丁·伊登最终结局的镜子。他激进、玩世不恭、叛逆、才思奔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终于,布雷斯顿最终走向了自*的悲剧。
诗人死前的一场戏很有意思——马丁·伊登坐在病卧在床的布雷斯顿身旁,看到桌子上的一本《圣经》,他伸手试图翻阅那本书,布雷斯顿一把挡住了他。随后,我们知道,布雷斯顿用那书里藏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这本圣经之书象征着知识与信仰的话,那么无疑导演在提醒我们:知识与信仰对某些人是非常危险的,它们是穿肠毒药,是酿成悲剧的导火索。
回到电影中来——布雷斯顿死后,电影的整个色调、情调、基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那个昔日热情、忧郁、多愁善感、有血有肉的水手马丁已经彻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功成名就、满脸苍白、嬉皮邋遢甚至让人作呕的大作家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