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002.水绵、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酵母菌和醋酸菌都属于需氧的真核生物。
003.胰岛素、抗体、淋巴因子都能在常温下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00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与一个游离的羧基。
005.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细胞中通常同时含有DNA与RNA并且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006.淀粉、半乳糖以及糖原、脂肪的元素组成都相同;
ATP、磷脂和RNA的元素组成也相同。
007.水不仅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
008.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这一特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009.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液泡、细胞核、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等都是膜结构的细胞器。
010.染色质与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两种不同形态。
011.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该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一定是死细胞。
012.如果用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球体来包裹某种药物,则该药物应该属于脂溶性的。
013.在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中,若某两支试管的反应速率相同,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可判断这两支试管的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一定是相同的。
014.如果以淀粉为底物,以淀粉酶为催化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则酶促反应的速率既可以通过碘液检测淀粉的分解速率,也可以通过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水解产物的生成速率。
015.竞争性抑制剂与非竞争性抑制剂均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竞争性抑制剂会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则是与酶活性部位以外部位结合而改变活性部位的结构,使酶活性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来越弱的是加入的竞争性抑制剂。
016.ATP在细胞内含量并不高,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也都会消耗ATP。
017.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个阶段,[H]与O2结合生成水,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则没有此过程。据此,是否有[H]的产生可以作为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依据。
018.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测CO2的产生,但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测乙醇。
019.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020.测得某油料作物的种子萌发时产生的CO2与消耗的O2的体积相等,则该萌发种子在测定条件下的呼吸作用方式是有氧呼吸。
021.在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量、O2释放量以及有机物的积累量来体现植物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
022.给植物施用有机肥,不仅能为植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无机盐,还能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CO2与能量。
02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与DNA数量的增加不可能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同一个时期;
DNA数目的减半与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可以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
024.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都会出现赤道板,但只有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才会出现细胞板。
025.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碱基T与U被大量利用,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期。
026.某一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如果有一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的基因不相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027.某正常分裂中的人体细胞如果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028.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的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细胞的凋亡是细胞生存环境恶化的结果。
029.胚胎干细胞具分裂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能力,但只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才表现出全能性。
030.对于呼吸作用来说,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有酒精生成的呼吸一定有无氧呼吸,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一定不会产生酒精。
031.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消耗能量,需要载体的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
032.利用U形管做渗透作用实验(U形管中间用半透膜隔开)时,当管的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U形管两侧溶液的浓度一定相等。
03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既可发生在细胞内,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外。
034.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但不一定含有液泡与叶绿体;
动物细胞通常含有中心体,但不一定含有线粒体,例如蛔虫细胞没有线粒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035.根据胰岛素基因制作的基因探针,仅有胰岛B细胞中的DNA与RNA能与之形成杂交分子,而其他细胞中只有DNA能与之形成杂交分子。
036.多细胞生物个体的衰老与细胞的衰老过程密切相关但不一定同步,个体衰老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的普遍衰老过程,但未衰老的个体中也有细胞的衰老。
037.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置于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该原生质体将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038.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或1:2:1,则该遗传可以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
039.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比例,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040.一对等位基因(Aa)如果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这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中的表现与性别无关。
041.某一对等位基因(Aa)如果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则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042.若含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的雄配子具有致死效果,则自然界中一般找不到该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但可以有雄性隐性性状个体的存在。
043.某一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同时细胞质也在进行均等的分配,则该细胞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
044.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AB、2个ab的配子,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045.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患病的女孩,若该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致病基因是隐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046.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表现型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理论比为6/16。
047.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Y、Y。
048.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XbXbY(色盲)的儿子。如果异常的原因是夫妇中的一方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一次差错之故,则这次差错一定发生在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
04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目之比为2的时期包括G2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与中期。
050.基因型同为Aa的雌雄个体,产生的含A的精子与含a的卵细胞的数目之比为1:1。
051.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052.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变化,使得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为Aa,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053.在正常情况下,同时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05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亲是患者。则这对夫妇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1/12;若他们的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1/8。
055.DNA不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一切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056.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与加热*死的S型菌混合产生了S型,其生理基础是发生了基因*。
05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基本的技术。在侵染实验前首先要获得同时含有32P与35S标记的噬菌体。
05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仅直接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也直接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059.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都能作用于DNA分子,它们的作用部位都是相同的。
060.一条DNA与RNA的杂交分子,其DNA单链含ATGC 4种碱基,则该杂交分子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在非人为控制条件下,该杂交分子一定是在转录的过程中形成的。
061.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成的长链是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062.每个DNA分子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一定的,其中蕴含了遗传信息,从而保持了物种的遗传特性。
063.已知某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C)/(T G)=0.25,(A T)/(G C)=0.25,则同样是这两个比例在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的比例为4与0.25,在整个DNA分子中的比例是1与0.25。
064.一条不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32P 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经过n次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2P 的为2n-2。
065.基因是有遗传效果的DNA片段,基因对性状的决定都是通过基因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实现的。
066.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067.人体细胞中的某基因的碱基对数为N,则由其转录成的mRNA的碱基数等于N,由其翻译形成的多肽的氨基酸数目等于N/3。
068.转运RNA与mRNA的基本单位相同,但前者是双链,后者是单链,且转运RNA是由三个碱基组成的。
069.某细胞中,一条还未完成转录的mRNA已有核糖体与之结合,并翻译合成蛋白质,则该现象一定不可能是真核细胞的核基因表达。
070.碱基间的互补配对现象可能发生在染色体、核糖体、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中。在中心法则的任何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071.人体的不同细胞中,mRNA存在特异性差异,但tRNA则没有特异性差异。
072.生物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073.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一种密码子也可以决定不同的氨基酸。
074.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新的基因是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基因*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会形成新的基因型。
075.基因*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076.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077.单倍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都是高度不育的;
多倍体是否可育取决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否成双,如果染色体组数是偶数可育,如果是奇数则不可育。
07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都可能发生部分的交叉互换,这种交换属于基因*。
079.在调查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应该包括随机取样的所有个体。
080.遗传病往往表现为先天性和家族性,但先天性疾病与家族性疾病并不都是遗传病。
081.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082.让高杆抗病(DDTT)与矮杆不抗病(ddtt)的小麦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可从F2开始,选择矮杆抗病的类型连续自交,从后代中筛选出纯种的矮杆抗病品种。类似地,用白色长毛(AABB)与黑色短毛(aabb)的兔进行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从F2开始,在每一代中选择黑色长毛(aaB-)雌雄兔进行交配,选择出纯种的黑色长毛兔新品种。
083.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
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084.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花与白花的分离比是9:7。据此推测,两个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085.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可能会导致纯合致死效应,这种效应可能是完全致死的,也可能是部分致死的。一只雄果蝇由于辐射而导致产生的精子中的X染色体均是有缺失的。现将该雄果蝇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得到F1,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雄果蝇的比例为2:1。由此可推知,这种X染色体的缺失具有完全致死效应。
086.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
087.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088.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无论是自交还是相互交配,其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再发生改变。
089.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090.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的形成必须要有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091.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092.突变、基因*、自然选择都会直接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093.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是因为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之故。
094.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
095.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从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096.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两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09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等方面进行了证明。
098.把培养在轻氮(14N)中的大肠杆菌,转移到含有重氮(15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后,再放回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又分裂一次,此时大肠杆菌细胞中的DNA是1/2轻氮型,1/2中间型。
099.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100.中心法则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
在一个正在分裂的大肠杆菌细胞中,既有DNA的复制,又有转录与翻译过程;
在一个人体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转录与翻译过程,没有DNA的复制过程。
10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10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10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
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10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10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
(膜外: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内: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10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最简单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
10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 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10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⑴微量高效;⑵通过体液的运输;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1.通常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同一内分泌腺可能产生不同的激素
112.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13.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115.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116.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平衡调节的中枢。
117.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18.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等。
119.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只要接受淋巴因子刺激就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20.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为抗原。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一种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抗体。
121.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两重性主要与浓度、器官、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
122.顶端优势现象、根的背光性生长、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2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124.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单侧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不受单侧光与重力的影响,而在成熟的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125.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126.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类激素;
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类激素。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但高浓度乙烯也可以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
127.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28.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直接影响(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129.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130.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某酵母菌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计数室容积是0.1mm3。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入99ml无菌水中稀释,然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数。如果该同学采用五点取样法观察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5个中格8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个,则估算1ml样品中有酵母菌2.4×108个。
131.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 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132.某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引起的,动物的垂直分层是食物和栖息空间引起的。垂直分层能减轻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同时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13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134.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13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13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13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138.一般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输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和人工输入现成有机物中能量之和。
1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14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141.对一个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而自给自足可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能量之所以不可循环利用主要是由于生物的同化作用不能利用热能。
14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1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44.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45.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
保护海洋生物,必须禁止乱捕乱捞。
146.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
147.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148.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149.生殖隔离一定导致形成新物种,不同物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150.甲状腺激素作用:促进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51.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异养需氧型代谢类型,不仅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醋酸,还能将酒精转化为醋酸。
152.在制作葡萄酒时,在发酵过程中,每隔12个小时左右要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补充氧气,以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153.制作葡萄酒与醋酸时的控制温度不相同,前者控制在30℃~35℃,后者的适宜温度是20℃左右。
154.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155.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直接变为醋酸。
156.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有些微生物的培养基中还需要加入特殊营养,如维生素等。
157.牛肉膏与蛋白胨不仅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无机盐,还能为微生物提供维生素。
158.消毒与灭菌的本质是相同的,但灭菌能*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与孢子,消毒的条件则相对温和,只能*灭部分微生物,一般不能*死芽孢与孢子。
159.平板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流程为:计算称量→溶化(包括琼脂)→调节PH→倒平板→灭菌→(冷却后)倒置平板。
160.微生物计数时,如果单位体积菌液内微生物的数量过大,计数前必须进行稀释。一般将菌液稀释接种后可能在培养基的平板上形成10-100个左右的菌落,比较适宜,统计的菌落数比较准确可信。
161.一个由KH2PO4、Na2HPO4、H2O、NH4HCO3配制的培养基中含有4种营养物质。
16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比例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比例适中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163.离体的植物体细胞与生殖细胞都可以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因为这些细胞都至少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全能性。
164.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整齐而紧密且为高度液泡化、无定型状的薄壁细胞。
165. 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以及受体细胞中导入的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可用相同的目的基因探针进行诊断。
166.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
如果要获得转基因植物,可选用植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
如果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可选用动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
167、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的抗虫棉具有永久抗虫的能力。
168.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是一定相同的;
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不同的DNA留下的粘性末端一定是不相同的。
169.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脱分化阶段可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必需要给予光照。
170.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的蔗糖不仅可以为细胞提供碳源和能源物质,而且可以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
171.植物产生的种子能发育成新的个体,是种子细胞全能性的体现。
172、在微生物培养中,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接种环通常通过灼烧灭菌;
无菌操作台通常通过紫外线进行消毒;
人的手双手一般用化学消毒。
173、采用转基因方法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的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转基因山羊的乳汁中。这说明,在该转基因山羊中,只有乳腺细胞中存在人凝血因子基因,而其他细胞中不存在。
174、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都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但前者只催化游离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脱氧核苷酸链上,后者催化两个DNA片段的连接。
175、通过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完全继承了供核个体的遗传性,因此其性状表现只与供核个体相关,与其他个体无关。
176、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细胞基因都是相同的。
177、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从生态学上看是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78、在探究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实验中,温度、PH、底物浓度及酶浓度都属于实验中的自变量。
179、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将培养液一组进行煮沸并冷却处理,另一组不作煮沸处理。煮沸培养液的目的是进行实验自变量的控制。
180、光圈、放大倍数都会影响显微镜视野的明亮程度:光圈越大,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181、在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如果能清晰观察到分散的细胞,但不能观察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则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不包括解离与压片。
182、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碱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183、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无菌技术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184、消毒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方法常用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消毒、紫外线消毒。
185、灭菌则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灭菌方法: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④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186、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将平板倒置,既可以防止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度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因此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187、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188、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这两种接种方法都可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计数。
189、平板划线法操作步骤:①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③将试管口通过火焰。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⑤将试管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⑥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注意不要划破培养皿。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⑧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190、涂布平板操作的步骤:①将接种环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②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③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接种环在火焰上引燃,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s。④用接种环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191、菌种的保存:(1)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①临时保藏方法: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的冰箱中保藏 以后每3~6个月,都要重新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上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②缺点: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2)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在3mL的甘油瓶中,装入1mL甘油后灭菌。 将1mL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192、样品的稀释程度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度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稀释度102、103、104; 测定放线菌的数量,一般选用稀释度103、104、105;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稀释度104、105、106。
19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方法:
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菌落数,最好能统计3个平板,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 M)* V 。 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代表稀释倍数。
194、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材料:植物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年龄和保存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物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作材料。
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选取生长旺盛嫩枝进行组培的是嫩枝生理状态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营养:常用的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N、P、S、K、Ca、Mg, 微量元素是Fe、Mn、B、Zn、Cu、Mo、I、Co, 有机物有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蔗糖等。
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在生长素存在的情况下,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呈现加强趋势。
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其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用量的比例等都影响结果。
环境条件:PH、温度、光等环境条件。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将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 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195、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在果汁加工中,果胶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
果胶酶的作用是能够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并且使果汁变得澄清。
果胶酶是一类酶总称,包括果胶分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酯酶等。
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的能力。
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
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小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包括: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
196、当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应控制果泥量、果胶酶的浓度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混合物的pH等无关变量不变,但过滤时间可以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只有温度一个变量对果胶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197、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萃取剂最好选择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的四氯化碳。
198、影响萃取的因素:
主要因素: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次要因素: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
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
萃取前,要将胡萝卜进行粉碎和干燥。
萃取过程应该避免明火加热,采用水浴加热,这是因为有机溶剂都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
为了防止加热时胡萝卜素挥发,还要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
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在浓缩之前,还要进行过滤,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199、凝胶色谱法原理:
大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
小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的内部,路程长,流动慢。
200、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包括四个步骤: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
样品处理包括洗涤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血红蛋白的分离。
粗分离就是通过透析法除去大分子杂质。
纯化就是通过凝胶色谱法除去小分子杂蛋白。
纯度鉴定就是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分离得到的血红蛋白进行纯度鉴定。
20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202、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导致染色体加倍。
203、摄入量-粪便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如果屎壳郎专门吃大象的粪便,则大象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 流入屎壳郎。
204、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核。
205、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脂肪分子。功能越复杂的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206、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207、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中心。
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
208、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09、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10、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11、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212、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1)选择透过性膜;(2)选择透过性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21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14、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1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216、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17、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18、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
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19、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密码子:t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在mRNA上。
220、DNA复制的意义: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的方式:边解旋边复制。
221、基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22、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223、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心法则。不同的生物中心法则相同。
22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所有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25、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226、基因*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7、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染色体数目变异。
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28、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229、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而且一般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3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3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3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意义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局限:不能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的作用。
233、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34、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治虫、除杂草等。
235、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的作用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236、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37、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238、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239、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正反馈。
240、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一定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它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一种生物灭绝可通过同一营养级其他生物来替代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241、池塘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242、生物的多样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243、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某些难分解难排出的物质,如有机农药(DDT)、重金属等,被生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超过外界环境,并且随食物链营养级升高而浓度升高的现象。
244、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引起藻类等微生物爆发性繁殖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会引起水华,在海洋会引起赤潮。
24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4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入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五部分组成。
247、体外刺激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48、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组成细胞结构,但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24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第二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体液免疫主要靠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
250、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它们都是免疫防卫功能过强。
25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25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 值会随着环境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
254、群落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255、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5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25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58、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259、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反应条件:水浴煮沸。
260、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260、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重铬酸钾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26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
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
实验就会失败。
262、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增大。
263、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染成深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64、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纺缍体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数加倍原理相同。
26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样方大小和样方数量。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6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可采用样方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267、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后加盖玻片。
268、内质网(单层膜):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单层膜):动物细胞中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运输。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69、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变小,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 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70、细胞坏死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271、细胞癌变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并累积。
外因: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癌细胞的特征:(1)无限增殖;(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3)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变得容易分散和转移。
27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73、胰岛素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
胰高血糖素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促进2个来源)
27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275、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与细胞的年龄无关。
答案:正确的题号:3、5、6、7、10、12、15、16、23、25、27、29、30、34、35、36、38、42、43、45、47、49、54、55、56、61、62、63、66、69、70、71、74、75、80、83、85、86、87、91、94、95、98、100、101、103、105、108、110、112、113、114、116、117、123、124、126、127、128、130、131、134、136、138、141、142、143、146、147、148、151、154、157、158、161、162、163、165、169、170、172、177、179、180、181、183、185、186、187、191、195、199、201、206、208、209、210、213、214、215、216、217、218、222、225、228、229、230、232、233、234、237、238、241、242、243、244、245、247、251、252、254、255、257、258、260、261、264、268、271、27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