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地球上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人们利用微生物开发获得了许多衍生资源,如抗生素和酶类等。
然而,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已经实现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培养效率也并不高。
因此,提高微生物的培养效率、开发培养原本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新方法对我们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纯培养
地球上的微生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繁殖迅速。
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不仅在生态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微生物产生的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从通信到防御的重要功能,在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获得纯培养物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开发微生物资源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微生物培养方式。
不可培养微生物
地球上的微生物数量众多,据统计约有9.2×1029~3.2×1030个,微生物种的数量约为1012,但是目前能培养的微生物占自然界微生物总数不到3%,甚至更少,列举了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率,可见,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率普遍很低,绝大多数微生物都是不可培养的。
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率
未培养微生物的概念起初是由Colwell等人在1982年提出。
1985年,Staley和Konopka发现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微生物细胞数量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相差甚远,并将这一现象称为“大平板计数异常”。
随后,1997年,Felske等人将能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但未能在人工条件下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定义为“至今未培养微生物”。
至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尚未实现纯培养的不可培养微生物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