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有一个楚国人坐在船里,不小心剑掉到河里了。别人劝他下河去捞,他说不要紧,我在船上做了记号,等我靠岸的时候就去找。船靠岸的时候,当然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当时天下英才,也就是由他们的门客编撰的,刊印之后,在咸阳城门悬赏一千金,只要你能增删一个字。
《察今》篇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楚国军队攻打宋国,要过澭水,所以提前让人做好水的深浅记号,以便第二天渡河,结果当天晚上暴雨,楚国人还是按原定记号过河,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故事就是刻舟求剑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就是讲一个人想让一个婴儿到江边去游泳,别人问为什么你要将婴儿扔到江中去游,那人回答他父亲游泳水平很高,这婴儿肯定会游泳。
这三个故事合起来是吕不韦想表达一个观点:应势而为,应时而做。
为什么老是拿楚国人做例子呢?
古代的寓言都挺有意思,选用的寓言都挺有讲究的,不是随便编一个故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这只狼是中山狼。为什么不是其他地方的狼,而是中山国的狼呢?因为中山国在当时属于夷,是中原诸侯国的敌对国。
吕不韦是秦之国相,他用楚国人为对象,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楚国是秦国的主要对手,虽然楚国最后被秦始皇派王翦带了60万大军给灭了。但是在吕不韦主政秦国前后那段日子,楚国在春申君黄歇的组织下,灭掉了鲁国,成了秦国最主要的对手。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后,秦国二次进攻,黄歇派兵支援。后来还形成了以楚王为纵约长的联盟军队对秦国形成压力。
就算楚国被灭,也留下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突显楚国的真正实力。事实上后来灭秦的主力就是楚国的项羽。
所以拿竞争对手作为嘲笑对象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楚国很不幸就成了被嘲笑的对象。
有些人说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傻的人,哪有人丢了剑,居然只做一个记号,然后到了再找的。
真的没有吗?
最近有两件事情很火,一件是李子柒的视频收获了很多外国粉丝,圈粉无数,被一部分人认为李子柒这种视频是文化输出,当然另一部分人自然不认同这是文化输出。
第二件事就是繁体字的事情,有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理由是简化字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
这二件事情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媒体,一件是教育类的。他们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领域 ,那就是文化,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及传播的问题。
我们在嘲笑刻舟之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丢了东西,做个记号,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
这种习惯性思维是有一个前途假设的,那就是位置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