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其心者知其性也翻译,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28 12:50:37

请关注"注老猷子说事",学习传统文化!

净其心者知其性也翻译,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翻译(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净其心者知其性也翻译,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翻译(2)

冬日的早晨

【译文】

孟子说:“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晓了人的本性。知晓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这是侍奉上天的办法。生命的长短不必去疑虑,修养好自身,等待着天命就是了,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没有什么不是命运决定的,但顺应规律去行事,就会得到正常的命运;因此,知晓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倒塌危险的墙壁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法而被处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运。”

孟子说:“有些东西寻求就能得到,不寻求就会失去,这是有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寻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取决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以外。

孟子说:“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我的本心之中了。反省自身发现自己是诚实的,这是最大的快乐。勉励自己依从推己及人的恕道行事,这是最近的求仁之路了。”

净其心者知其性也翻译,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翻译(3)

冬日晨练

​ 【感悟】

孟子《尽心篇(上)》开篇这四段是层层递进的,读原文也很好理解。第一段是论修身养性以安身立命。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尽了我们善良的本心,就是知道了“仁”的本性。知道了“仁”的本性,也就知道天命了。孟子主张保存人善良的本心,培养“仁”的天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要三心二意,而要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第二段是论天命的。孟子认为,人的夭寿、顺逆、贵贱、穷达,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但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即顺理而行,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就是命吗?只要自己“顺受其正”,无论是夭寿顺逆,还是贵贱穷达都认了。因此,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立于危墙之下,比如酒后驾车、横穿马路、违章作业等等)。但是,有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天命不可违,只要是尽其道而死的人都是正常的命运,没什么好害怕的,这也是儒家所主张的尽人事听天命。但是,犯法而被处死的,甚至是自己作死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段秉承孔子为仁由己、富贵在天的思想,实际上仍论天命。人生在世,当然人人都会有追求,孟子把这些追求的东西一分为二:有些东西,你追求它便会得到它,舍弃它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不断追求有助于获得它,追求的对象在我们自己身上,比如仁、义、礼、智;而有些东西,虽然你“求之有道”,但得到得不到却由天命来决定,这就是追求而无益于获得的情况,因为追求的对象在我们身外,如功、名、利、禄。 所以,凡事要顺其自然,追求本身具有的良知,不刻意于追逐功名利禄

第四段实际上是论“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积极的说法。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说法,也就是“恕”,可见“恕”也是“仁”。孟子的“诚恕”的观点,与孔子的“仁恕”的观点是相通的。孟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原理都具备于我的本心之中,也就是良知。所谓凭良心行事,便能胸怀坦荡,无所牵挂。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学说之源头,就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只是王阳明把“致良知”的原理以及方法论述的更加清晰并自成系统而已。

净其心者知其性也翻译,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翻译(4)

旭日东升,白雪皑皑

•EN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