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京剧有哪四种名称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02:22:55

京剧是徽、汉两个剧种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产物。但在形成过程中,汉调实占重要位置。严格地说,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徽班则是融会徽汉二调演员同台演出的“载体"。因此专家有谓: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没有徽班,汉调演员无所依附,京剧很难形成。但是没有汉调演员,只有徽班,缺乏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照样无法形成京剧。三庆徽班在1790年进京,只是“载体”出现的标志, 距离新剧种京剧的产生,为时尚远。所以我们不能含糊地说京剧已经形成200年。

汉调演员最早进京的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以演关羽戏著称,大约在1800年左右,曾搭春台徽班20年,但作为汉调演员,毕竟单枪匹马,影响并不广泛。大批汉调演员陆续进京,约在1820-1832年之间,著名者有王洪贵、李六、龙德云、谭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胜。这些汉调演员与徽班中的演员同台演出,徽调演员演的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演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京剧声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是西皮和二黄,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声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汉剧,例如现在的传统戏《击鼓骂曹》、《乌盆记》、《卖马》、《碰碑》、《琼林宴》等,都是源于汉剧。 也有部分剧目源于徼剧,但少于汉剧。至于徽调主要演员程长庚掌管三庆班后,与卢胜奎等编演了许多京剧本戏(如《三国志》等),那已经是京剧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进京,只是出现了产生京剧的载体;二、汉调演员进京后搭入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唱,互相影响、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渐变为一个皮黄系统的新剧种,但汉剧的剧目、声腔,实为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所以汉调演员入京,实为产生京剧的重要步骤,没有这一步.只有徽班,谈不到产生京剧;三、大批汉调演员进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经过将近20年的融合、酝酿,京剧才逐步形成,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这就是我们认为京剧形成约为150年的历史根据。

另外还有一个佐证,就是第一部京剧剧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问世的署名观剧道人所著的(极乐世界》,其凡例中有这样的话:“二黄之尚楚音,犹昆曲之尚吴音,习俗然也。今将以悦京师之耳,故概用京音。间有读仄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为谬妄。”可见:一、京剧主要尚楚音(即汉调),不是尚徽音。二、由汉调演化为京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京音化(当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极乐世界〉出现以前,并无京剧剧本。因此界定京剧形成的时间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的。

(八)升平署

清代掌管宫廷演剧的机构。乾隆时称“南府”,道光七年(1827)改为升平署。宫廷内每逢朔望节令、喜庆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均由升平署所属演员承应。演员有宫内太监,也有民间的职业滇员。

(九)南府

清代掌管宫廷演剧事务的机构。升平署的原名。据云地址在北京市南长街南口,清初称南花园,是宫廷培植花木、盆景的地方。改为戏剧机构后,隶属于内务府,因内务府位于西华门内,故此处称为南府。道光七年(1827)改名为升平署。

(十)宫廷大戏

清代宫廷创作演出的整本大戏,虽然是以昆腔演出,但对于后来的京剧剧目和演出,都有巨大的影响。比较知名和有影响 的宫廷大戏有:《劝善金科》(演目莲救母故事)、《升平宝筏》(演《西游记》故事)、《鼎峙春秋》演《三国演义》故事)、《忠义璇图〉 (演《水浒传》故事〉、《昭代箫韶》(演杨家将的故事)。其中的《昭代箫韶》曾由慈禧太后命人改编为京剧剧本。除上述五种大戏外,还有《封神天榜》(演《封神演义》故事、《楚汉春秋》(演刘邦与项羽故事)、《盛世鸿图》(演五代末曹彬下江南故事、《锋剑春秋》(演《后列国志》王翦与孙膑故事)、《兴唐外传》(演《说唐》瓦岗寨秦琼、罗成故事、《征西异传》(演《说唐征西》薛丁山、樊梨花故事)、《阐道除邪》(演《混元盒》张天师除五毒故事)、《铁旗阵》(演杨七郎、杨八郎平南唐故享)、《如意宝册》(演《三遂平妖 传》故事)等。这些宫廷大戏中的许多关目,都为后来的京剧所汲取。宫廷大戏演出中的彩头、砌末、装扮,也对于京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十一)内廷供奉

在宮廷中演出的戏曲艺人,主要指晚清在内廷演出的外班京剧演员。乾隆初,仿前朝制,选年幼太监习戏曲、杂技,承应庆典,因集中于南花园,其管理机构称为“南府”。后又在景山培育旗籍、民籍学生,为宫廷演出,亦归南府节制。道光七年(1827) 改南府为“升平署”。同治二年(1863)除留太监承应外,外籍学生全郎裁退。光绪九年(1883)改变办法,选定外班著名京剧演员若干人任“教习”,给以银米,不定期地召进内廷演出,习称“内廷供奉”。生行的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隆寿、杨月楼、杨小楼、王凤卿、王楞仙、朱素云,旦行的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净行的金秀山、黄润甫、裘桂仙、钱金福,丑行的王长林等人,均曾为内廷供奉。

(十二)京派

“京”指北京,是同“海派”相对而言。又称京朝派。清末起逐渐形成。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锻炼,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的贡献很大,这是京派的优良传统。 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近年来这种封闭式的思想已经遂渐消除,一般改称北派。

(十三)海派

“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对而言。习称外江派。清末起遂渐形成。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这是海派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是受到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追求噱头,华而不实,肤浅庸俗。近年来这种商业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除。 一般改称南派。

(十四)外江派

海派的又一称谓,与京朝派相对而言。旧时京剧界常有门户之见,北京的京剧艺人自称京朝派或京派,而把上海及外地艺人称为外江派或海派。当时京朝派自居为正统,对外江派有轻蔑菲薄之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