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哪个基础上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与主要特点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01:53:21

自古徽州人好戏曲,因为徽州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本,经商为途。徽州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以后,会将相当的财力和精力用于文化消费。“贾而好儒,贾而兼儒”,是徽州独特的文化现象。

自元末以来,徽州人一直把昆曲视为戏曲正宗,许多徽州的官僚、文豪、巨商喜好昆曲,投身昆曲创作、研究,甚至办家班,以“鞠蹴、技击、倡优杂戏”来招待宾客。 明末吴地发展起来的昆曲盛行全国,许多著名的戏曲艺人都进入了徽商的他们的家班,故有“吴徽班”之称。

京剧在哪个基础上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与主要特点(1)

(徽班进京)

徽州山多地少,不适合农业生产。有积蓄者常携资外出经商,贫困者往往卖身学艺。 在明清时期,唱戏是一种“贱业”,戏曲艺人在经济上要靠商人的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娱乐和精神产品。 这是徽州文化的特点,也是徽商对戏曲的贡献。

“徽俗最喜搭台观戏”。为了满足声色娱乐需要,许多豪商大贾都养有家庭戏班。 康熙时,扬州徽商家班最著名的数徽商汪季玄的家班。 汪季玄本身精通戏曲音律,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为了使家班能演唱纯正的吴音,不仅请来曲师教唱,而且从江苏买来女童学戏。 他们家的戏班演出《牡丹亭》时,“能飘飘忽忽,另番一局于飘 渺之余,以凄怆声调之外,一字不遗,无微不极。 ”

乾隆年间,以梆子腔、皮簧腔为代表的花部戏曲在各地盛行,对昆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停留,为了满足皇帝的娱乐需要,徽商江鹤亭征集四方名角,为皇帝表演,龙颜大悦,江鹤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旌表。

京剧在哪个基础上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与主要特点(2)

徽班演唱的声腔以昆曲为主,兼唱吹腔、高腔、乱弹;自花部戏曲盛行之后,又吸收了花部戏的西皮、二黄,使得徽班诸腔杂陈、兼容并蓄,能立足于剧坛达百年之久。

乾隆朝的扬州是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自康熙时开始,随着手工业 、商业 、运输业和盐业的发展,扬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大幅发展,造成了戏剧艺术繁荣的基础。 康熙南巡及乾隆六下江南,都曾在扬州停留,这里的徽州盐商们征歌选舞,邀集各地诸腔杂调的戏班供奉承应,促成了扬州戏曲事业的兴旺,使扬州成了全国的戏剧中心。

徽班是由徽商出资经办的戏班,主唱的是徽戏二簧调,但班中的演员并非都是安徽人,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地区的艺人。演唱的声腔除二簧调外,还有昆腔、秦腔 、梆子和京腔等等。

京剧在哪个基础上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与主要特点(3)

在徽班霸占扬州剧坛的同时,北京剧坛的局面是多种戏曲声腔彼此争胜。先是昆曲,后是京化的弋阳腔,再又是秦腔,都在北京获得过成功。

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为庆祝皇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进京的三庆徽班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戏班。

徽班能在北京立足并不断来自自身的某种优势。徽班是多声腔表演团体,戏班里不只唱一种声腔,除了给北京观众带来安庆二簧调等新鲜曲调外,还能兼唱京腔、秦腔、昆曲和时尚小调,有利于争取不同的观众。 雅爱昆曲的文人士大夫们本来对地方戏曲抱有一定的偏见,闻徽班 “间以昆戏”后,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写诗赞曰: “戏剧场中贵肖真,毋贪艳冶可怡人。哀音妆出悲肠断,确像当年肉亲 。”

京剧在哪个基础上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与主要特点(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