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的主题概括,花钟课文主要内容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12:32:12

13.《花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留心、艳丽、苏.醒、湿度、娇嫩、适宜、需要、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学习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课文讲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个别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花钟。

三、教学策略

《花钟》是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细心观察,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不同的花开放时独有的姿态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怀着一颗好奇心,进一步探索了开花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又在文章最后写出了花钟是怎样做成的,全文结构清晰,叙述精当。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态度,激发学生观察、记录的热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紧扣不同花朵姿态、开放特点来进行拟人化描写的。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预习成果,引发学生质疑

1.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花钟的组成、花开的原因、花钟的制造。

2.引出质疑:花钟是什么样子的?花钟又是怎么工作的?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第一段,了解花钟的组成。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花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三句。我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

(3)第一段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吗?

预设:学生没有关注到中心句。

教师追问:第二句话在第一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第二句是中心句。

教师小结:第一自然段都是围绕着第二句话写的。

(4)教师引导:文中说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请你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花的名称。

学生从文中画出: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5)教师提问:请你读读这句话,和书上相比你喜欢哪种表达?

课件出示:所有花都是“开放了”的句子。

预设:学生说不好,因为没有原文美。

教师引导:原文是怎样写,就写出了美呢?看看图,再看看书上的原文,有想法了吗?

预设:都是写开花,但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写。

教师引导:牵牛花是什么样的?蔷薇呢?再结合图片上花朵的姿态想一想。

预设:牵牛花就像喇叭,所以写它开花时就写了“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教师总结:把花当做人来写,抓住了花的特点,这样语句就更生动了。

(6)自由朗读描写花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最喜欢哪种花?

①当学生谈到“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在学生谈完喜欢这句话的原因后,随机问:做做吹喇叭的动作?牵牛花吹起小喇叭在说什么呢?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②当学生谈到“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引导学生理解“艳丽”“绽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蔷薇的妩媚风姿读出来。

③当学生谈到“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引导学生关注“从梦中醒来”,问:我们每天早上都从梦中醒来,在这里,作者把睡莲当成谁来写了?指导朗读。

④当学生谈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看图,加上自己的形容,说说:午时花怎么样地开花了?或什么样的午时花开花了?想象着它开花时的样子再来读这个句子。

⑤当学生谈到“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重点指导对“欣然怒放”一词的理解。

师:看到这幅图,看到它的花开得这么美是什么心情?“欣然”就是心里很快乐。那“怒”是什么意思呢?在不明白字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查字典。出示课件:怒:①生气,气愤:怒容满面。②气势盛:草木怒生。

师:气势很盛,万寿菊尽情地开放,快乐地开放,就可以称为欣然怒放。指导读出花开的气势。

⑥当学生谈到“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理解“苏醒”后,指导朗读这句。

⑦当学生谈到“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做动作表演“舒展”,想象月光花“舒展花瓣”时的样子。指导读出花儿的娇嫩。

⑧当学生谈到“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看图说一说,它会怎样地开花?指导朗读。

⑨当学生谈到“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提问:“什么叫‘含笑一现’?”随机出示一组昙花从开到谢的图片:昙花从开花到花谢仅仅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三小时中,经历了开花到花谢的全过程。虽然短暂,但却把它最美的笑脸展现给我们,这就是──含笑一现。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姿态,体会作者用词精准、生动。

(7)教师引导:师生配合着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要读出不同花的姿态美)

师引读:凌晨四点,牵牛花五点左右,蔷薇──

提问:老师读的部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述的准确)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时间的不同。

教师反馈: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这些花组成“花钟”。

预设:学生关注到了“凌晨”“中午”“傍晚”等时间词和“左右”这样表示不确定意思的词。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让我们明确了不同花大概在何时绽放,这些词语表示的时间看似模糊,但用词准确。有些句子没有“左右”这个词,也不代表就是准时准点开,但都加这个词就会显得重复过多了。看来作者的遣词造句是很严谨的。

(8)同桌两人合作读第一段,练习背诵。

(9)教师出示课件:

下午五点,紫茉莉_________。

半支莲,在早上十点_______。

___的芍药花在早上七点____。

教师引导: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它们开花时独特的风姿,把句子补充完整吧。学生补充句子。

预设:学生语言单调。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花朵,当你开放时,会希望大家怎样夸赞你呢?想象一下,再来补充这个句子吧。

预设:学生依据花朵特点写出了不同的开放姿态。

教师评价:你善于观察,抓住了花朵的特点把它绽放的瞬间说得活灵活现。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

2.细读第二段,了解花开不同时间的原因。

(1)请两位同学读课文,一位读第一句,一位读剩下的部分。其他同学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预设:前边是问题,后边是回答。

(2)师小结:像这样前边提问、后边回答的自然段,我们叫它因果段式。这样的段落可以让我们获得问题的答案。

(3)请你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放时间?用直线画出原因。学生默读画线。

小结: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和昆虫活动时间相吻合。

教师引导:昙花的开放是文中举的例子,文中概括地说了影响花开时间的原因,你能找到吗?

(4)教师提问:请你读读描写昙花开花的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它为什么只在九点左右开放。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因果段式并练习提取关键信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昙花一现”的原因,实现能力的提升。

3.略读第三段,花钟的制造。

教师提问:请大家自己读这一段,有一些词语如果去掉了,表达的意思就与原文完全不同,产生科学性错误,快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来吧。

生反馈:陆续、刚刚、大致。陆续,表示先后出现;刚刚,表示观察时间要恰当;大致,表示不是非常精确的时间。

小结:这些词语让文章的表述更具有科学性,现在用朗读让我们知道花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发现,体会科普文的用词准确和精确表述,再通过读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心里留下痕迹。

(三)总结学法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花钟,了解了花钟是怎样为我们大致报时的,还知道它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其实只要你认真观察、积极探索,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有着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还练习了抓住花朵特点,写出不同花开放时用不同的语言去形容它的独特美,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

1.摘抄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朵开放的语句。

2.抓住花朵的特点,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开放时是怎样的。

3.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我们明白,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带给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资料,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一样的花在不一样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盼,从最搞笑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资料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潜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述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本节课的40分钟,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欣赏了花钟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美,科学家做法的奇妙,并透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透过读、辨,感受到了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更为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搞笑的语言激起美的愿望。

2、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更加产生了对花钟、对各种花的喜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潜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合作交流、处理信息的潜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各种不一样形式的读,对各种花开放的样貌的想象,省略号的揣摩以及师生共同合作的读写结合,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不足之处:刚刚接任的班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字词的教学所用的时间较多,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