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强传原文及翻译,周秦行纪全文译文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12:26:56

周敦颐(1017一1073年),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原名敦实,因为避宋英之讳而改名。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长子周寿字元老,后改字元翁。周寿能承家学,元丰五年(1082年)登黄裳榜进士,曾任吉州司法。次子周焘字通老,后改字次元,元祐三年(1088年)进士,政和七年(1117年)累后知成都,移知扬州,历两浙转运使,终宝文阁待制。

周敦颐的后人中著名的还有:

周子亮号梅叟,以字行,改字春卿,舂陵人,周敦颐族孙。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淳祐七年(1247年)为秘书。尝以御史经筵召不至,改外台,以权兵部郎官知潮州。

周直卿,周敦颐曾孙。朱熹守康军,以《爱莲说》墨本为赠。又言濂溪拙赋,近岁耕者得之溪上之田间,己断裂,尚可以读。

周兴裔,周敦颐曾孙。官至武功大夫和州观察使、领待卫军马都虞侯。与金人战,殁于福山,敕葬虞山东麓。

周兴嗣,周敦颐从弟周意之曾孙。有志力学,教子以绍祖风。

周埙字伯和,道州营道人,周敦颐九世孙。世传家学,隐居独善。

湖南郎州五陵周行逢家族

周自强传原文及翻译,周秦行纪全文译文(5)

周自强传原文及翻译,周秦行纪全文译文(6)

周行逢(916年―962年),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生于农家。五代时期曾任武平节度使。应募为楚主马希萼部静江军卒,与王进逵、潘叔嗣、张文表等人结为“十兄弟”,在十人中最有计谋。行逢积功成为的军校,后升任静江指挥副使。

周行逢有子名保权,周行逢去世时,保权11发。保权初为武平军节度副使,后宋太祖又授其为检校太尉、朗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等职。保权以少年居此重职,当然不是因为他有为政的天才,而是因为朗州周氏在湖湘境内的强大势力,迫使朝廷不得不对之行安抚笼络之策。行逢临终时,担心儿子年幼,不能镇服部下,遂召集手下将校,将保权托付给他们,并说:“我军内的凶狠之徒几乎已被我*尽,只有一个张文还未除,我死以后,他一定会反叛,希望各位兄弟能尽心辅佐我儿保权,保住我士。若形势危急,必不得己时可举归顺朝廷。”行逢死后第二年,张文表果然举兵反叛,很快便占据了潭州,进而准备进兵朗州,欲尽灭朗州周氏。周保权见叛军势头甚猛,便向朝求助。宋太祖遂派大军奔赴湘境,救援保权。但王师至时,张文表已为周保权部政破被诛,叛乱已被平定。时周保权手下有一牙校名张从富,他认为叛军己被平定,而王师仍然继续南下,恐其另有所图,欲借机占有湖湘,遂与众将校相谋闭城拒王师。王师至城下,果不得入,遂屯兵城下,上奏朝廷。太祖得报后,遂派使者诏渝保权及部将:"本来是你们主动向朝廷援救,朝廷才派大军南下帮助你们。

现在叛乱己然平定,朝廷有恩你们,为何反而抵御王师呢?劝君不要自取覆灭,扰乱生民"。保权不听使者之言,派军出战,结果大败而回。后张从富等被王师擒*,保权也最终投降朝廷。宋太祖因保权年少无知,为部下所惑,今既归朝,当予以优诏。遂尽释前嫌,反给了保权丰厚的赏赐,并授予右千牛上将军之职,留居京师。又下诏令在朗州修筑周行逢之墓。保权于乾德五年(967年)累迁至右羽林统军。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又得知并州,获赐300万。雍熙二年(985年)卒,年34岁。

江浙地区的周氏家族

江浙地区自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此地经济得到了很大开发。宋元时期,江浙地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并形成更甚于其它地区的浓厚的"崇文"风尚。所谓"自古江浙多文人",大概在宋元时已显现出来。这对于长期以来便是以文传家的周氏家族而言,迁居于江浙地区自是最适宜不过的了。事实上,从宋元以后,江浙地区一直是周姓人最集中于此地,并形成了周姓家族深厚的家族文化。

周自强传原文及翻译,周秦行纪全文译文(7)


周自强传原文及翻译,周秦行纪全文译文(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