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之一。
在开出一组输液处方时,临床医生往往只关注药物是否适应,而对药物及各种溶媒的理化性质了解甚少。其实看似简单的溶媒选择,有时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稍有不慎还容易引发纠纷。
其中,林格氏液可代替生理盐水使用,用于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乳酸钠林格氏液则适用于酸中毒或有酸中毒倾向的脱水病例,在手术室中更为常用。
而灭菌注射用水,因为渗透压为零,故只适用于药物粉末的溶解,可以直接肌注,也可加入适宜的媒溶剂稀释输液。
例如,一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直接用相应溶媒稀释易发生输液变混浊的现象,因此可以先用pH值相近的灭菌用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再以适量溶媒稀释。
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是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适宜的溶媒主要从pH值相近、不产生沉淀或混浊、注射期间药品不易失效等方面选择。临床医生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种药品:
1、乳糖酸红霉素与生理盐水容易生成沉淀,可先用10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生理盐水稀释至红霉素浓度在1%~5%以内。但红霉素由于在碱性环境下抗菌活性较强,故应用生理盐水稀释使用;或用灭菌水稀释后,再转移至葡萄糖溶液中,并在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以调节pH值偏碱性。
2、合成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喹诺酮类等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原因,溶于5%葡萄糖溶液比生理盐水状态更稳定,特别是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等不能用含氯离子的溶液配合使用。
3、两性霉素B与生理盐水容易产生沉淀,可先以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5%葡萄糖液稀释溶液。
4、水溶性维生素与生理盐水配用容易增加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指B、C族维生素,需选用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
5、硝普钠的水溶液不稳定,光照下分解加速。硝普钠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较在葡萄糖中的差,故推荐用葡萄糖溶液进行配制,避光滴注。
6、苯巴比妥钠不宜用生理盐水溶解,推荐用注射用水10ml溶解,供注射用。
7、地西泮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容易形成混浊,在使用时不宜稀释,而应该缓慢静脉推注,成人不超过5mg/分,儿童不超过2mg/分。
8、甘露醇需避免与无机盐类药物,如氯化钠、氯化钾等配伍,以免这些药物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9、利福霉素静脉输液只推荐5%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媒,且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10、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等不可将电解质溶液直接加入,可能破坏溶质的稳定性。
1、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在葡萄糖溶液中容易分解,故青霉素钠静滴时宜选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
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溶于生理盐水结构更稳定,20℃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其含量下降不超过3%,在6小时内含量不随放置时间长短而明显变化。
3、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钠均宜选用pH值较高的生理盐水来配制,可避免产生沉淀或变色;而埃索美拉唑只能溶于生理盐水中。所以临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s),推荐首选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并尽量现配现用,在2~4小时内完成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