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独行的苏轼行经渑池,夜宿进京赶考时曾经住过的寺庙,五年间,人已换,物亦变,他多有感慨,想起弟弟临别时的赠诗,于是和韵而成诗一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
兄弟二人提到人生如雪泥鸿爪,在当时也许是年轻人的无意感慨,但是后来却在他们兄弟俩起伏的人生路上得到了应验。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辙大胆指出青苗法的弊端,触怒了王安石,被贬离京。两年后,同样因与新党人士的政见不合,已在京为官的苏轼自请外放。此后多年,两人各自在地方上辗转为官,难得一见。
熙宁九年,苏轼任职于密州,此时苏辙在齐州为官。中秋夜,天上月圆,人间兄弟却各居一方,苏轼闷闷地饮酒,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不时闪过脑际,是那么近,又是那么遥远……他通宵未眠,把酒问月而成千古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后,这美好的祈愿就成了他们兄弟俩的生活信念,在以后愈加坎坷的人生路上,在那些聚少离多的日子里,这个信念支撑着两人一直向前。
“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句子,体现着苏轼的乐观与豁达,同时,透过他的诗句,又可以看出他有着丰富的感情,是个性情中人。
这些性格特点,能让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勇敢向前,但有时,却会给他带来麻烦。
元丰二年四月,朝廷一纸调令,苏轼从徐州转任湖州知州。按惯例,到任后的他要给朝廷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主政地区的认识及对新职务的感受,最后更要隆重地对圣上表示感谢,感谢皇恩的浩荡,感谢皇帝的厚爱。也就是说这样的信是有固定格式的。
然而苏轼偏偏把有固定格式的官文写成了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融入进自己的丰富情感。“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
句中的“其”是他自己,“新进”是朝中实施变法的新党人士,“难以追陪”则是说自己难以苟同新党的政策。他说这些话,其实只是发发牢*而已,要真干起活来,他还是很拼的。
常言道祸从口出。苏轼是因对变法有成见而选择外调的,这在朝中人人皆知,自打他任职地方后,那些新党人士就一直警觉地盯着他,无时无刻不盼他搞出点事情来,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其进行打压。这次,他们终于有了机会。
七月,御史台的李定、何正臣等人接连对苏轼发起弹劾,并煞费苦心地找出苏轼诗稿中貌似“反动”的言辞,给他扣上了“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等一系列大帽子。
神宗大怒,立马派出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缉拿苏轼。到达湖州后,皇甫遵态度十分强硬,蛮横地将苏轼扣押。史载“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八月,苏轼被关入御史台监狱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苏轼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历了严刑拷打,昼夜逼供,“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神宗处死苏轼。
一时间,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就连新法的发起者王安石也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才士乎?”
这次,正义的力量占据了上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的压力,促使神宗对苏轼从轻发落,乌台诗案最终以苏轼“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而告终。
这样,苏轼的命是保住了,但事业官职却一落千丈。
六年后,神宗驾崩,高太后摄政,起用旧党人士司马光为相,苏轼得以重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至此,他的人生似乎完美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当他看到掌权后的旧党对新党人士进行残酷打压时,他又看不下去了,他认为所谓新党旧党,不过是一丘之貉。于是,他又主动要求外放。从元祐四年至绍圣元年,五年时间里,他先后任职于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如此这样,让他安然度完此生也好。可是,命运总爱捉弄人。
绍圣元年,新党再度执政,又开始了他们对旧党人士的穷追猛打。六月,苏轼被贬惠州。惠州,就是那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岭南之地。是年,苏轼五十八岁。
身为带罪之身,你还能优哉游哉地吃荔枝?我让你炫耀!旧党人士十分生气,于是加贬的文书又从京城发出。绍圣四年,一叶小舟载着六十有一的苏轼穿过琼州海峡,到达儋州。
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现在人们争相去度假的海南,在宋代,那里是标准的蛮荒之地,放逐海南,意味着让你“生不如死”,是仅仅轻于满门抄斩的一种处罚。
但乐观的苏轼仍坚持着,他以这里为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说。
中秋来了,在红颜知己朝云的陪伴下,他度过在海南的第一个中秋。宴饮赏月,把盏北望,他的思绪很乱。他想起了在雷州的弟弟苏辙,想起了两人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日子。他还回想入仕之后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世事如梦,人生几何!他发出了无奈的呐喊。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月亮,本是又圆又亮的月亮,可是,人间看到的月亮,有几回是圆的?又有多少是明亮的呢?
月如人生,难求圆满,在暗淡交替中淡然度过,也不虚此行。
-作者-
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