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两历法过渡时期,在历法沿革史上占重要的地位。终明一代实际只用大统历,参用回回历;另有圣寿万年方、黄钟历的、新法历和晓庵历四种,封未颁用。
清初由汤若望主撰历法,改明崇祯新法历为时宪历,颁行于顺二年(公元1645年),又称甲子元历。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戴进贤重修时宪历,以雍正元年癸卯(公元1723年)为历元,故称癸卯元历。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创行天历,仅行十四年而太平天国亡。天历可以说是我国最为疏谬的历法。
1.大统历
大统历的一切天文数据和推步方法,都依照授时历。大统历施行以后,交食往往不验;尽管议论纷纷,但没有修改的办法。明末传入西法未及颁行而明已亡。
2.晓庵历
晓庵历是明末清初杰出天文学家王锡阐取中法之长、补西法之短而制成的历法,其中多创之见,因而虽未颁行,清代学者仍多给以很高的评价。王锡阐在肯定西法优点的同时,又指出其缺点;他为了检验理论和政正理论而非常重视观测工作。他对于中历,如授时历和大统历也作了应有的批评,认为徐光启的办法是正确的,惜徐光启死后,后继无人,只限于翻译西法而已。王锡阐不与清政府合作,家居自学,会通中西之学,著《晓庵新法》六卷。列出一系列基本天文数据,均以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为历元,以南京为里差之元,即经纬度的起点,例如:
岁周(回年)=365.24218606日
天周(恒星年)=365.25655932日
历周(近点年)=365.25486808日
月周(翙望月)=29,53059197日
转周(近点月)=27.55461377日
交周く交点月)=27.2122203日
晓庵历融贯古今,沟通中西,根据实际观测,创出计算新法,惜王锡阐系一平民天文学家,而当时钦天监又为西人所把持,所以没有颁用。
3.时宪历
我国在唐代有印度天文学传到中国,元明二代又有阿拉伯天文学传到中国,但唐的九执历,元的万年历,明的回回历,在中国可以说始终没有采用过。到了清初的时宪历,才用西洋的法数,以就中历的体例,所以这在中国历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大改革。
清建都北京后,知道新法历的优点,就命汤若望等人袭用新法历的成数,改名为时宪历;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到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凡九十七年。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编订《历象考成》就以这年甲子为元,所以又叫做甲子元历,它所用的岁实,就是根据《历象考成》所译的第谷的数据。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六月朔期日食,甲子元历差一分,遂由戴进贤等人修改《历象考成》的日月离表,用它来推算日月交食。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他们重修时宪历,撰《历象考成后编》以雍正元年癸卯(公元1723年)为元,叫做癸卯元历,它采用牛顿所改用的岁实,从乾隆七年颁行到清亡(公元1911年),凡一百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