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翻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11 13:03:55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在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场内讲坛上方用鲜花结成“厦门大学开幕纪念”八个大字,下悬校训“自强不息”四个大字,首任校长邓萃英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要务有三:(1)研究学术;(2)培养人才;(3)教育与社会须联为一气。此三种要务之外,尚有一种要务,就是‘自强不息’四字。”据此定“自强不息”为校训。众所周知,《易经》乾坤二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基本卦,乾坤二卦的卦辞是《易经》总纲和指导思想。所以,如果就一所大学的底蕴与精神而论,也许是因为有了 “自强不息”的校训,厦门大学才充盈了自身的灵魂,才真正凸显出现代大学的传统内蕴。

“止于至善”语出《四书•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指通过不懈努力,以臻尽善尽美。将“止于至善”写入厦门大学校训,是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先生提出的。他说:“‘止于至善’为本大学进行之目标,亦即本校之校训”。林文庆校长在任时,主持制定的《厦门大学校旨》开宗明义指出:“本大学之主要目的,在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以研究现象之底蕴与功用,同时阐发中国固有之美质,使之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最新最完善之文化。”1924年,《厦门大学组织大纲》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明确要求厦门大学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之精粹,并将其融合成为一种尽善尽美之文化。

回顾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把“自强不息”作为校训的数见不鲜。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含有“自强不息”四个字。但是清华大学“自强不息”的校训不是其成立时提出的,而是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后来演变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应邀来清华演讲,题目叫《勉为真君子》。在这次演讲中,梁启超援引《周易》乾坤二卦两义来解释君子的含义并解读君子:“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据此,清华大学遂将“自强不息”定为校训。

以此论之,无论是厦门大学之“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还是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其说是对大学自身的追求,勿宁说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期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初,除厦大、清华之外,也有大学把自强不息作为校训,都对“自强不息”这一精神表示高度认同。原因就在于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中国需要自强,青年需要自强,大学需要自强。自强不息是整个中华民族奋斗崛起的强烈呐喊,是那个时代的梦想和追求。

(三)校歌中的典故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传诵校歌是大学教化的一种承继形式,也是激发师生统一意志、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厦门大学校歌是由著名化学家、翻译家以及教育家郑贞文填词,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作曲。与厦大校训一脉相承,厦大校歌除了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之外,又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关于大学对于学习、求知、人生价值的种种思考。歌词如下:

自强!自强!

学海何洋洋!

谁与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

人生何茫茫!

谁与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

吁嗟乎!南方之强

歌词中包含了以下五个典故,即:无央、知无央,自强、普渡与慈航、南方之强。其中“自强”与校训中的“自强不息”来源相同,在此暂不作诠释,这里只对其他几个历史典故予以溯源。

其一,“无央”与“知无央”。

“无央”是“无穷无尽”之意。《古今乐录》载霍去病《琴歌》:“四夷既获,诸夏康兮。国家安宁,乐无央兮。载戢干戈,弓矢藏兮。麒麟来臻,凤凰翔兮。与天相保,永无疆兮。亲亲百年,各延长兮。”意思是:四方的夷族已经得到护佑,中原的民众也平安富足。国与家和平安定,我们的快乐越来越多没有止尽。把兵器收起来放好,把弓和箭存在兵器库里。麒麟与凤凰的舞蹈威严、活泼、喜庆。顺应于天,和平相处得到保全,永远存在,在生命的百年间,爱护亲人,象亲人一样相处,夷与夏都会代代相传。表达了作者期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知无央”来自“致吾知于无央”,意指永不停止学习,源于“吾生也有涯”。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谓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这样还要去矻矻追求知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在这里,作为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庄子从养身角度警示世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保全生命。但在厦大校歌中,显然不是劝大家不要学习,而是反其义而用之。所以,在厦大校歌上阙,作者以学海无涯的感叹,劝勉莘莘学子勤奋学习,只有找到知识的真谛,才能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钥匙,最终打开真理的宝库。这样即便知识如鹭江水,再深再长,也能使人的认识进入一个“无央”的境界。从这一意义上说,歌词上阙阐述了求学与求知、做学问与研究的关系。

其二,普渡与慈航。“普渡”与“慈航”为佛教用语,喻指以慈悲之心广施法力,超度众生,引渡众人。这也正应了一句教育名言: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爱无疆”意为博爱,一般理解为基督教用语。需要强调的是,民国年间著名大学的校歌,一般突出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科学精神,但像厦大校歌把佛教普渡与基督教博爱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歌词几乎绝无仅有。但在这里,校歌的意图显然不是劝青年学生信佛入教,相反,是以宗教般的语言揭示着大学教育的本质:大爱教育。大学既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其中,大师为本,大爱为魂。所以,校歌下阙,作者先以人生茫茫的感慨引入了对引路人的渴望与迫切需求,再以普渡、慈航既喻指学校、教师应以佛教慈悲之心去关怀、关爱学生,并使受到关爱的学生能够推己及人,用大爱引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如果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大爱”,则厦大之爱诚如鹭江之水,既深且长,最终达到“充吾爱于无疆”之最高境界。正如厦大邹振东教授在其《谁是中国最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学》一文中所言:“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厦大要在求知和博爱两个目标上止于至善。因此,现在可以将博爱解读成‘大爱无疆’,从而忽略其宗教因素。”

其三,南方之强。南方之强是厦大的又一美誉,在厦大校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陈嘉庚在创校之初,曾期望将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在思明校区生物馆后面有一块大石头,上面铭刻着“南方之强”四个大字。许多人认为这是厦大人自己的说法,其实不然。其真正涵义源于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中“子路问强”的历史典故。

原文载: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选自《什么是真正的强•中庸》)其大意是: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显然,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不是简单地关于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概念辨析。孔子答语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是希望子路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以礼治国,成为一国治国的能手,这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所以,南宋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南方之强”注释说:“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这与北方风气刚劲、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颇为不同。就此而言,南方之强把它说成是厦门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未尝不可,“南方之强,君子居之”。这种培养目标的精神内涵与梁先生对清华“君子”的悔勉应该是一回事,南北虽然殊途,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无论是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还是校歌“知无央、爱无疆”,还是校徽的标识意义,均是对于大学内涵的不同视角诠释。但不管何种解释,求知、教化、育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校主在建校之初,就把一系列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典故镶嵌在校徽、校训、校歌之中,是何等的用心良苦!

三、厦大建筑中的典故

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翻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5)

建筑承载一个时代的文化。没有理念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建筑,大学建筑亦复如此。大学建筑体现着办学者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凝固着大学的教育价值取向。厦门大学的典故不仅反映在校歌、校训、校徽中,也承载于一系列建筑楼群中。

1921年5月9日,被陈嘉庚称为“开基厝”的群贤楼群在演武场奠基,拉开了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大规模启土兴工的序幕。之所以选择在5月9日国耻日为厦门大学奠基,意在告诫莘莘学子“勿忘国耻”!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群贤楼群落成后,不仅富有闽南特色,而且极具南洋风情,一主四从的五幢楼沿演武操场一字排开,楼与楼之间以连廊相接,中式屋顶,西式墙壁,构成了建筑学上中西合璧的独特景观,俗称“嘉庚风格”。

中国名楼诸如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之所以名扬天下,不仅在于楼的地理位置、设计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楼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给大楼起一个像样的楼名,成为检验一所大学历史文化的重要印记。群贤楼群命名,亦复如是。主楼“群贤楼”左右两边分别是同安楼、集美楼,东西端为映雪楼和囊萤楼。“群贤”一词一般认为来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实,“群贤”一词最早典出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虽无道不失天下,仗羣贤也。”《荀子•非十二子》亦云,“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群贤之义,而今出自何处已不是那么重要了,但作为一所百业待兴的高等学府,“群贤”楼名寄托了陈嘉庚先生质朴的办学思想:没有群贤就办不了大学,办了大学也就造就了群贤。

囊萤楼、映雪楼原为学生宿舍,其中“映雪”二字由陈嘉庚先生亲手所撰。“映雪”语出《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外,据《孙氏世录》记载:“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囊萤”是以囊盛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李中《寄刘钧明府》诗:“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映雪、囊萤均为勤苦读书的典故,其寓意自不待言。

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翻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6)

上弦场是厦门大学主体育场,是一个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陈嘉庚先生利用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万人的大看台。陈嘉庚先生请书法家、佛学家虞愚先生命名时,虞愚教授根据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特点,寓意深刻地把它命名为“上弦场”,因“上弦为夏历每月初八、九的半圆月亮,相称上弦,有了上弦,必有月圆之时”。在演武场东边续盖兼用与专用的男、女生宿舍楼时,曾将专用的女生宿舍叫笃行楼,兼用男女生宿舍叫博学楼。

笃行:诚笃,中实,典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楼名寓意非常清楚,希望学生要有诚笃、忠实的优良品德。现在竞丰膳厅与芙蓉二学生宿舍之间曾有一幢带眷的教师宿舍,名曰:兼爱楼。“兼爱”之义,借古喻今,期望老师对所有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地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亦表示厦大对所有求学者均敞开大门,欢迎报考。又如勤业楼,楼名起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业楼是助教宿舍,每间宿舍大约10平方米,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多一点就成了累赘。学业上要有所成就,物质上就不要过多追求,这就是勤业楼人的精神。

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翻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7)

图:集美学村即温楼

作为“嘉庚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集美学村的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内现有五幢“一”字形排列的楼群,更以儒家道德修养的“温良恭俭让”依次命名为:即温楼、明良楼、允恭楼、崇俭楼和克让楼。即温出自《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以“即温听厉”称面受尊者的教诲。明良出自《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良上下,企及国理。”允恭克让,意指诚实、恭敬又能够谦让,出自《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极力提倡的最高社会伦理公德。《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陈嘉庚以“温良恭俭让”命名楼名,将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巧妙地融入于办学理念,体现了他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和强调,是民族性在其办学思想的充分表达。

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嘉庚建筑风格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命名上,也体现在他对校园规划布局充分传承创新了闽南地域文化。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在选址上,嘉庚先生均选择了向南朝海边的地势较高岸边,顺地势建造学校,完全符合了地方传统的风水观念。在校园规划上,既因地制宜地组成了严谨对称,围合感强,又主次分明地架构了总体布局,和谐温馨。在校舍建筑中,陈嘉庚以“节省适用为建造原则、地产物品为取用材料、中西合璧风貌为特征”,实施“经济主张”和贯彻“实用主意”,宣称“建筑之费用务求省俭为第一要义”。

1950年,嘉庚先生亲自主持了扩建厦大的基建工程,先后兴建了建南大会堂、图书馆、生物馆、化学馆、数学物理馆、医院以及作为师生宿舍的芙蓉楼四座、国光楼三座、丰庭楼三座和竞丰膳厅、游泳池、上弦场等。这些建筑在沿袭原有“穿西装,戴斗笠”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白岩红砖琉璃瓦,骑楼走廊配以绿栏杆,富有闽南传统民风又不乏南洋的亚热带风情,红绿白三色搭配,色彩调和,鲜艳夺目,是“嘉庚风格”新的典范。之所以这样设计,嘉庚先生认为:学生宿舍建走廊可以在那里看报喝茶,使房间更宽敞,使住宿条件更加卫生。宿舍增建走廊,这是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一砖一瓦总关情,嘉庚建筑风格又岂是一言能说清?

四、厦大石板路的典故

从厦大的几个主要校门进入校园,都会踏上别具一格的“石板路”。我经常说:从你踏上厦门大学的第一脚开始,你就已经行走在厚重的文化之路上。厦大校园道路以闽南特有的石板修建,最适宜步行,宜慢不宜快,一步步很有一种踏实感。在世界各国大学中,土耳其的中东技术大学是一座彻头彻尾的“石板路王国”。该校的主路是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石板步行道,每隔五六十米,就有几级台阶,平坦的路面因此不慌不忙地徐缓抬升。中东技术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石板路各有所长,共同点都是采用天然的石材拼接为路。

几年前率厦大帆船队去浙江的建德市参加“2015年首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比赛间隙,忙里偷闲地去了建德市附近的新叶古村考察,这是一个被誉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建筑露天博物馆”的江南古村。该古村形成于宋末元初(大约1208年),至今八百余年。走近村口,远远就能望见一块牌坊上写着“耕读人家”四个大字。离牌坊不远处,就是抟云塔、土地祠和文昌阁三座紧密相连的小型建筑群。文昌阁是该村的主要教育场所,其前身曾先后命名为“玉华叶氏书院”、“重乐书院”、“重乐精舍”等,大约在二百年前,重建为文昌阁,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耕读文化”。例如,为鼓励族内子弟求学,赶考时给足盘缠,考取功名后可在祠堂前立杆,中取功名的族人家中还可按等级领取粮食等,在族里这些“好政策”的激励下,彼时的叶氏子弟几乎个个勤奋好学,家家都能听到琅琅书声。

足以挽既倒之狂澜翻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