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到16日,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重大的日子。
国际奥委会将在莫斯科举行第112次全会,这次会议要进行两项重大的选举,吸引了全球体育界乃至全世界的密切关注。
一是选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二是选举国际奥委会的新主席。
这两个选择都关系到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因此数千名记者集来到莫斯科采访这次会议。
对中国而言,这次会议更是非比寻常,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这已是北京第二次申办,十余年的努力能否成功,将在莫斯科见分晓。
7月13日,成为了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压倒多数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刻,许多中国人眼睛湿润了,中华世纪坛礼花绽放,欢声雷动;天安门广场人如潮涌,全国各地一片沸腾。这个夜晚,成为许多人的不眠之夜。
回顾北京的申办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几个艰难的阶段,我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是争取从申办城市成为候选城市。最初提出申请要争取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有10个城市,它们是亚洲的吉隆坡、大阪、曼谷和北京,非洲的开罗,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塞维利亚,美洲的多伦多和哈瓦那。
经过国际奥委会2000年初的改革,这些城市先要回答国际奥委会提出的22个技术上的问题,由专家加以考核后,由执委会进行筛选。
2000年8月,执委会在悉尼会议上筛选出5个候选城市,即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和伊斯坦布尔。在专家考核报告中,北京在民众支持率、奥运村方面得的是高分,在住房和理念设想方面北京的得分也最高。
不过,其他几个城市也都各有强项。
大阪提出的条件是:它的大部分场馆建设在大阪湾的三个人工岛上,将近一半的比赛可以在岛上举行,而离奥运村只有4英里,他们要举办一个“海上奥运会”。
巴黎曾在1998年成功举办过世界杯比赛,有世界上最好的体育场。这个文化名城提出了美丽诱人的计划,他们打算利用旅游胜地的优势,在埃菲尔铁塔举办沙滩排球赛,在布隆尼森林举行铁人三项比赛,在荣誉军人院广场举行马术比赛等。
多伦多自称是个高技术的申办,提出了“为了运动员、由运动员办”奥运会的理念,声称要举办最为运动员欢迎的奥运会。他们的17个场馆集中在多伦多湖畔,奥运会28个比赛项目中的25项在湖畔举行,80%以上的运动员将在这集中的场地比赛,免去了许多奔波劳顿之苦。它还有其地理优势。它的位置处于与美国相邻的时区,美国的电视公司可以同时转播在多伦多的各种比赛。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经济重心,已是第三次连续申办,他们位于亚欧大陆交界处,别具一格,而且政府有奥林匹克法提供充分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从地缘政治的条件看,北京的几个争办对手大多还有其不利之处。日本举办过一届夏季冬奥会和两届冬季奥运会。法国举办过四届奥运会,其中的两届夏季奥运会在巴黎举办。加上希腊的雅典将在2004年举行奥运会,意大利的都灵将在2006年举办冬奥会,人们不大愿意连续在欧洲举办奥运赛事,这一点成为巴黎的软肋。
加拿大也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而且在2002年又将举办冬奥会,人们对北美过多举办奥运会也颇有微词。
至于大阪,当时它经济上不很景气,城市借款过多。伊斯坦布尔则市政建设不足,社会也不够稳定。多伦多的财力保障也不雄厚。
与上次申办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提高,进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在国际上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果,从1990年到1999年,中国的GDP从3608.58亿跃升到1.09万亿,经济常年保持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