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有什么说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是结构还是内容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3-22 09:27:20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有什么说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是结构还是内容(1)

【小说考情分析】

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

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

(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

(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

(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

(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

(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

(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

(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

(一)叙述特征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

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

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

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

1.小说的叙述角度

①叙述视角

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

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亲历者视角

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空间转换的视角

D.特殊视角:

a.儿童视角: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儿童简单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儿童的丰富想象和不谙世事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b.老人视角: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怀旧情怀;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包括对自身、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老人历经世事,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c.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容易发现常人不注意的“细小”“平凡”的生活现象,引人入胜;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d.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视角更客观冷静真实,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可以见到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E.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的作用:

a.可以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更富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b.强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深刻。

②叙述者的地位——次要/主要人物

A.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主角;

B.叙述者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作为见证人提供材料塑造主要人物。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以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增强代入感,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亲切自然。缺点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叙述空间狭小,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②第二人称:以对话方式拉近叙述者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在书信、诗歌、赞颂或悼念的文章中使用。缺点是第二人称使用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③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缺点是可能会缺少真切感。

④人称变换的作用:

a.从“你”到“我”式: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式: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式: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3.叙述方式

①对话。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需具体阐释)自述他的经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等(具体作用结合文本),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大量语言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形象特征更鲜明,便于在叙述中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同时,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回忆、叙述与写景相结合。如《古渡头》一文,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③现实与历史(往事或回忆)交织。A.营造了历史氛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读起来更加沉凝有力;B.历史内容与现实叙述相呼应,结构灵活,层次分明,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C.从历史与现实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刻画,使人物更为立体可感;D.在变换的时光中表达不变的主旨,多层次地表现中心思想;E.补足背景,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

④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这一地点,……(概括具体事件),这样安排可以使文章情节更加紧凑

⑤独白式。便于抒情,表达思考。

⑥场景集中与转换。使文章情节更加紧凑。(联系《小步舞》)

⑦反复。

⑧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谈话等。补充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丰富人物形象。

4.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情感态度、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鲁迅的冷峻、巴金的激情等。

叙述腔调包括“讲述”与“显示”。叙述者的叙述中有叙述者的情感、判断的称为“讲述”,传统小说惯用“进述”,如《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客观展现画面和场景,而是非曲直交由读者判断的叙述称为“显示”,现代主义小说注重客观“显示如《桥边的老人》。

答题示范:小说以……的笔调讲述了……(概括故事情节),凸显了作者……的态度/心情等等。

5.叙述顺序

①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可以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也可以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④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补叙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⑤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可以使故事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的容量。

6.叙述节奏:

(1)省略:与故事时间相比,叙述时间为零。

(2)概要:又叫“概述”,叙述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是简短精炼地叙述故事。

(3)场景:又叫“等述”,叙述时间约等于故事时间,是对故事实况的叙述。

(4)延缓:又叫“扩述”,叙述时间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对人物、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

(5)停顿:又叫“静述”,叙述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是指在叙述时使故事情节处于静止状态,文本中出现对其他事物的叙述或者评论。

(二)情节题

1.情节概括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18·课标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

①情节结构模式

A.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B.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C.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D.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这种形式便于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E.“延迟”式:也称“延宕”。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式的结构张力。如哈姆莱特的复仇。

F.“突转”式:又称“欧·亨利式”。常常出人意料,但又照应上文,发生在情理之中,可以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G.“横截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

H.意识流: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

②情节线索

A.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

B.结构:单线结构和双线结构。【双线结构分为明线与暗线(明线作用:故事集中突出;暗线作用: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主线与副线】

C.作用:a.结构层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

b.人物层面:突出、丰富人物形象;

c.主题层面:揭示、丰富、深化主题;

d 双线作用: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2.情节作用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课标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写xx情节,有什么作用?

xx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小说写xx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

做题方法:2方面5角度

2方面:内容方面、结构方面;

5角度:环境、人物、主题、读者感受、结构方面

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人物:塑造人……形象,表现人……性格或人物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1)不同位置的情节的作用

①小说开头的常见类型及作用

A.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B.悬念式: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C.写景式: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等。

②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A.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a.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b.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c.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B.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

C.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

③结尾的常见类型和作用

A.出人意料: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的结尾照应,使人觉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c.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让主题深入人心。

B.令人伤感: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b.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以景作结:a.从结构上看,或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或照应题目,整体上营造一种氛围或意境;b.从人物上看,烘托人物形象;c.从主题上看,升华情感,深化主题;d.从读者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D.戛然而止(留白):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进行艺术再创造。

E.令人欢喜: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④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答题四方面

A.营造某种氛围, 推动情节发展;

B.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人物心情和心理;

C.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

D.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者关注。

3.情节手法题(即小说的叙事艺术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0·课标全国Ⅰ卷)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0·浙江卷)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小说以xx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这篇小说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安排主要故事情节的?

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

①情节叙述手法:即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同1.叙述特征题)

②情节结构手法

制造情节波澜技巧:

A.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徒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B.悬念: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人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C.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D.误会: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②一般误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③互相误会。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E.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F.衬托: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情节安排严密技巧:

G.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蓄积气势,突出人物、主旨。

H.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I.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J.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 前后因果更分明。

(三)形象题

1.形象概括分析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0·课标全国Ⅰ卷)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020·课标全国Ⅱ卷)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0·江苏卷)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形象。

(2018·全国Ⅰ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小说人物形象的类型

①按人物的地位,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②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可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A.圆形人物:a.打破了好和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b.圆形人物的复杂多变让小说富于变化,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

B.扁平人物:a.形象深刻地浓缩了生活,成了典型人物,让人记忆深刻,永久难忘。b.在讽刺性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总是令人哭笑不得。

(2)指定语段、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

a.结合具体场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把人物置于一个特定的场合,通过人物在这个场合中的表现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制于这个场合。

b.结合上下文: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或心情)描写自有作者的一番苦心,更是具有一种画龙点睛之妙。因此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事情的发展过程和结局,掌握具体人物的心理在全文描写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更好地剖析作者在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的别具匠心。从“人物在整个事件中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或表现”这个角度去理解。

c.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描写:抓住关键词语,借助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分析理解人物的心理(或心情)。

(3)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a.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b.分析情节

c.分析环境

d.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

2.形象作用分析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浙江卷)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2020·新高考Ⅱ卷)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你认为作者刻画xx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结合xxx形象分析小说的主旨。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1)主要人物

①情节作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②主题作用: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者行为品行;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③社会作用:对社会思想产生影响,体现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的某种启示。

(2)次要人物

①情节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次要人物的见闻,可以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往往担当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突现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③环境作用: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④主题作用: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小说的主题,又可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⑤次要人物“我”可以是陪衬人物,也可以是线索人物,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主题;贯穿全文,充当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

①环境作用:揭示或暗示时代特色氛围,刻画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②人物作用:从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衬托人物,突出人物形象。

③情节作用: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④主题作用: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题。

3.形象塑造手法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全国Ⅰ卷)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2019·全国Ⅱ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文章那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xxx的xxx技能/性格/心情等?请简要分析。

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法塑造xxx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

(1)常用手法——正面(直接)描写

①肖像描写:作用:a.完整体现/烘托xxx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b.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精神状态。

②动作描写:作用:a.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b.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对话或独白):作用: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c.折射出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

④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的具体方法:a.直接描写;b.内心独白;c.通过梦境幻觉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能折射出人物的心理期待和思想感情;d.心理分析;e.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暗示;f.环境衬托。

作用:a.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b.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c.推动情节发展。

⑤细节描写:作用:a.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b.揭示、深化主题;c.推动情节的发展;e.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f.暗示、影射xxx;g.渲染人物的心情与心理活动。

⑥白描:作用: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和突出小说主题。

(2)常用手法——侧面(间接)描写

a.侧面烘托:包括环境描写和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作用: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b.对比:作用:让读者在比较中分辨好坏,明辨是非。

c.映衬: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作用: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3)易忽略的表现手法——场面描写

A.即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泽|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B.作用: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用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可以起到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事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4)易忽略的表现手法——点面结合

A.含义: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B.作用:“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而且使笔法变化多姿。

(5)易忽略的表现手法——抑扬结合

A.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欲扬先抑,一类是欲抑先扬。

B.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易忽略的表现手法——虛实结合

作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能够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诗品》)、“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效果。

(7)易忽略的表现手法——漫画式勾勒

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将人物勾画成奇形怪状、荒诞陆离的形象,以表达嘲笑、憎恶、同情等思想感情。

(8)修辞手法。

(四)环境题

1.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浙江卷)小说第二段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x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xxx的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

(1)自然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

(2)社会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

(3)场景(场面)描写,类似于环境描写。

(4)区分“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后者即景物描写的技巧与手法)。

2.环境描写手法分析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

(1)描写的具体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②表现手法:

A.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表达思想感情等。

B.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等。

C.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等。

D.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E.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F.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主要特点,使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G.抑扬: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1·浙江卷)小说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2019·课标全国Ⅱ卷)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课标全国Ⅲ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请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

(1)“4角度”

①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的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背景;b.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时代背景;c.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社会环境作用: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b.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②人物方面

自然环境的作用:a.烘托心情(心理);b.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c.暗示命运。

社会环境的作用:a.引导人物出场;b.交代人物身份;c.揭示人物心情(心理);d.表现人物性格。

③情节方面

自然环境的作用:a.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b.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c.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d.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e.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xxx内容(为下文xxx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f.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xxx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g.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社会环境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题方面

自然环境的作用:a.揭示主题;b.深化主旨。

社会环境的作用: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2)“5联系”

①联系段落位置。

a.开头:给全篇“定调”。或定下情感基调;或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人物出场前: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暗示人物身份。

c.某个情节中:推动情节的发展。

d.人物描写中:烘托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e.主背景: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f.其他位置: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②联系词语选用。

③联系描写对象。

④联系情节发展。

⑤联系作品主题。

(五)小说标题、主题题

1.标题意蕴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分类:表层义和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且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相联系。

(2)常见类型:

A.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

B.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边城》。

C.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设置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E.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鲁迅的《药》。

F.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百合花》等。

G.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3)标题常用的表达技巧:双关、象征、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4)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①双关: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

②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2.标题作用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坊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结合本文,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气氛,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如《荷花淀》。

(2)以物件(物象)为题,可以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如《项链》《药》。

(3)以形象特征为题,有利于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4)以事件为题,便于突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以问题为题,有利于寄托作者情感;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3.主旨意蕴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0·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2018·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1)内涵:

①思想意蕴,即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

②情感意蕴是作品的情感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

(2)小说主旨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3)小说主旨意蕴“2个层面”

①文本层面

A.形象角度。

B.情节角度。主要有三个具体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C.环境角度。一是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影响去破译主题意蕴;二是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题意蕴。

②文外层面

A.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环境观。

B.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C.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人生启示。

D.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E.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环义、双关义等。

(六)文本特征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19·课标全国Ⅰ卷)《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8·课标全国Ⅲ卷)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请联系文本,谈谈对“魔幻”及其“现实”的关系的理解。

……

1.内涵:

①虚构性: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虚构与写实在小说中是矛盾统一的,如《飞翔的故事》(黄皮书)。

②超时空性:不受现实与以往、未来的限制,倒序、插叙、补叙手法灵活。

③手法多样性:象征、讽刺、漫画、魔幻、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

2.常见的文本特征及表达效果

①传奇:记叙离奇情节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②小中见大:于平凡细微中见重大主题,有震撼力;事件平凡,人物亲切,容易引起共鸣。

③对话体:使情节更加紧凑,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变化,使不同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意图,易引发读者思考。

④故事与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⑤荒诞与真实:通过荒诞情节,批判真实的现实生活,主旨深刻而发人警醒。

⑥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⑦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在的和谐突出群体、温馨的环境氛围;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

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写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⑨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⑩散文化小说:文体特点:a.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b.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叙述描写中。

⑪诗化小说:采取诗性思维方式进行构思,运用意象抒情和意象叙事等手法,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以营造整体的诗意境界、特定情调或表达象征性哲思为目的,通过诗性精神使主客观世界得以契合与升华。2022年新高考I卷所选的小说文本冯至的《江上》,就是“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的语言极凝练,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具有画面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拥有含蓄美。

A.听觉上的音韵美。a.句式的音韵美。语言运用时具有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之感。b.叠词的巧妙运用。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动作等呼之欲出,形成了独特的韵味。

B.视觉上的画面美。a.关注“色彩”词。一些表颜色的词语运用使色彩搭配有层次感,让画面很唯美生动,富于诗情画意。b.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新奇而准确的用词让人眼睛一亮。c.善用修辞。

C.诗化表达的含蓄美。a.多用象征手法。b.多用单音节词和文言词汇,具有文言简练、紧凑、少主语等特征。文言语句的使用,不仅显现出文章的高雅之气,拥有一种含蓄美,更能反映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

3.文本特征分析“4角度”

(1)人物塑造:①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更饱满立体。②使人物形象特征更鲜明生动。③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情感。

(2)情节结构: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使情节更丰富完整;③串联情节,使情节发展更连贯,行文更紧凑集中;④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⑤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层层铺垫,层层推进;⑥照应开头、标题。

(3)艺术效果(读者感受):①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使故事真实可信,使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④富有趣味、诗意美和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4)主旨: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七)语言题

命题设问方式举例:

(2020·新高考Ⅱ卷)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0·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021·浙江卷)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简要分析。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题

(1)重要语句:一般包括起始句、衔接句、总结句、情感句、比喻句等。具体而言:

①从内容上看: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

②从主旨上看: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

③从结构上看: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

④从表达上看:含意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

(2)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①情感复杂、矛盾、变化较多的句子。应多揣摩人物的情感,注意小说中的情感往往通过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等体现出来。

②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中心句、主旨句。注意和小说的主题相联系,要扣住小说主题来回答。

③体现文章行文脉络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梳理小说的脉络,根据句子所在位置加以回答。

④含意蕴藉、意味深长的修辞句、象征句。既要联系表层意思(字面意思),又要联系深层含意(语境临时义);这些句子,不仅有比喻义、象征意义,还有抽象方面的含义,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2.品味语言艺术题

(1)小说语言的两种类型

①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幽默、庄重、委婉含蓄、直来直去、简洁、啰嗦、羞羞答答、大大方方、文雅、粗野……

②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A.作者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B.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饰方面的特点: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C.作者语言的地城色彩、语体色彩。

(2)小说语言特点及语言风格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还有什么说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是结构还是内容(2)

①语言特点

②语言风格:豪放与委婉、直露与含蓄、质朴平实与华丽典雅、庄重与诙谐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