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这世间很多人,都活在名利之中,为了名利,苟活于世。
可是真正的明白人却懂得,名和利,皆虚妄,他们宁愿活在自己的本性之中,随性而活。
楚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那时候庄子正在钓鱼,看见来人,庄子头也不回地讲了一个故事: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精美的布匹把它包好放在盒子里供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尊贵呢?还是愿意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来人回:“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摆摆手,说:“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执着于名利,就被名利束缚,唯有超脱名利,人生才能自由。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革命,成了了不起的英雄,英勇善战,是他人眼中的传奇,是革命的支柱。
可是在名利的驱使下,他变了,变得冷酷无情,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卫队,其他人都无法靠近他,就连他的母亲,也无法接近他。
最后,他才反思自己:
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奥雷里亚诺回到马孔多,醉心炼金,直到死亡降临。
曾几何时一段真实的经历,一股青春年代不可抗拒的激情,如今对他而言已成为遥远的注脚:虚无而已。
布恩迪亚家族,曾有一段非常繁荣的时期,家里养殖牲畜,兔子遍地,母牛和母马也快速繁殖。
短短几年,他们就成为马孔多最有钱的人家。
钱很多,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花,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无聊得把钞票贴在墙上。
他们成了名利的奴隶,活在被名利主宰的生活里,活在被金钱占领的生活中。
追求名利,没有尽头。
追求自我,却能一天天感到满足。
对名利越是执着,越是被名利狠狠占据着,可是名利并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能让我们活得更好的,是我们这颗丰富和美好的心。
04 人的本质,是一团*叔本华说:人的本质就是一团燃烧着的*,*得到满足,人就感到无聊,*得不到满足,人就感到痛苦,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确实,人活着,就是在为自己的*买单。
你想要的生活,不会突然来到你身边,你必须为此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一代的布恩迪亚*了人,远走他乡,是因为*,他在吉普赛人带来的东西的启示下,醉心研究,也是因为*。
他活在自己的*里,*迫使他去创造,迫使他去拼,去努力。
奥雷里亚诺发动革命,也是因为*。
*促使他去寻求自由,寻求和平,寻求某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最后他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成为革命的先驱。
因为*,他想要改变。
*,让人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该努力向什么地方前进。
人这一生,都活在*里。
有些*会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有些*,让人走进深远,就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所描绘的那样,包法利夫人沉迷*,出轨,奢侈无度,欠下难以偿还的巨债,最终吞砒霜自*。
被*控制的人生,就是这么可悲。
所以,人之所以要读书,要学习,要一日三反省,就是为了成为*的主人,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不是被*驱使着前进。
05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是不同的前几年,读书无用论很火,因为有些人,没读多少书,没上多少学,出去打工,挣的钱却比很多高学历的人更多,所以这些人就说,读书无用。
可实际上,读书有用没用,不能用能不能赚钱来衡量,而应该从整个的人生状态中去看,喜欢读书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更容易体会到人生的平静,更容易发现生活及人生的真相。
马尔克斯能写出《百年孤独》这样的书,天赋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广泛阅读,以及他人生有趣的经历。
天赋之为天赋,是不可说的,但人生经历却是可以看见的,马尔克斯小时候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讲起鬼故事,有声有色。
如果马尔克斯不听话,外婆就讲鬼故事给他听,然后马尔克斯立马规规矩矩。
他跟着外婆一起上街,外婆说,不要乱跑,指不定跑到哪个巷子里,你就会被哪个死鬼带走。
若大清早有送葬的人经过门前,她就赶紧叫醒还在睡觉的马尔克斯,让他坐起来,因为亡灵会把躺着的孩子的魂魄勾走作伴。
“在通向阴间的路上,新生的亡灵最怕孤单,他们喜欢找小孩子来作伴。”
硫磺的味道里有恶魔的存在,黑蝴蝶飞到家里,就会克死家里的人,不能把盐撒在地上,否则会带来厄运。
马尔克斯很迷信,他的《百年孤独》里,也有很多迷信的成分,这些或许都是因为他的经历。
但只有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和反思以及超越。
写作《百年孤独》的时候,马尔克斯经常都需要查找资料,因此家里到处都是资料。
写到要出海,他就查找航海者的文章;
写到炼金术的部分,他就研究炼金术士的文章;
写到整个马孔多小镇得了失眠症,他也去查找;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进行战争,他就去查找描述战争的书籍;
为了分辨一只虾的雌雄,分辨香蕉质量的好坏,他都去查资料;
甚至里面有一个场景,四个孩子发现了一堆金币,为了确认4个孩子能不能搬动7214枚西班牙古金币而去计算他们的重量。
阅读,就是去经历更多的人生,去借他人的眼睛去看见更大的世界。
对于我们来说,书籍可以改变我们的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你不看书,你看到的世界,就永远只有一种颜色。
也有句话说,不读书的人,一辈子就只是一辈子,而读书的人,每看一本书,他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活,借他人的人生再次经历生活,感受现实生活之外的其他可能。
06有句话说: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不断失去的过程。
当我们迎来新的一天,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的一天,当我们为日出欢呼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昨夜的星辰,当我们为春花烂漫而高兴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雪压枝头。
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我们的态度,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范仲淹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得到而高兴,也不应一己之失而悲伤,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在孤独的底色上,死亡如影随形,名利和*又不断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所以人生需要看透、放下,看透了,放下了,人生便是自在,看不透,放不下,就得继续看。
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了,我们就真正懂得了生活,懂得了人生,在那之前,任何一本书,任何一次经历,可能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每日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