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复旦大学正门采用于右任的题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复旦大学获得新生。1950年5月8日,校委会决定每年5月27日为校庆节。同年11月,教育部秘字第6704号通知校名正式名为“复旦大学”,取消原“國立”两字。为了更换校门匾额(原匾“國立復旦大學”为于右任1946年所书),1950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望道教授根据复旦师生员工的愿望,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恭请他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函发后一直未得到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校庆节起复旦大学正门采用*手迹辑字校名
195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校委会秘书长胡曲园教授写信给著名法学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先生(当时他兼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请他在有机会时当面敬请*题写校名,或能征得主席办公厅同意,暂从*手写体中辑取“復旦大學”四字制匾。在得到同意“所辑字用”的回电后,复旦随即取用*写给历史系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復旦大學”四字制成横匾,于1951年第二个校庆节时安置在校门门楣上(2005年复建的“老校门”原址)。
*为复旦大学题名的信件信封
*题写的“复旦大学”原件
约在1951年下半年,陈望道赴京开会,专门拜会了张志让先生,言及已函请*为复旦题名尚未获复之事,企望张有机会见到*时再禀报一下。张志让烦请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溉之先生转托*的秘书代呈要求。1951年年底,张志让收到一封*主席亲笔信件,内装*在白宣纸上题写的“復旦大學”四字,尺寸为27.5厘米×13.9厘米,题字未落款。张接到后留下信封作为纪念(后来又把原信封寄回复旦),将*题字原件发往复旦。陈望道收后即交校长办公室,该题字被放大复制成校门匾额,缩小复制后用于信封、信笺、校徽、毕业证书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原件没有标明题字日期,加之收信登记记录缺失,所以较长期未能辨明确切年月。事后依情况判断,姑定在1951年底。以年月先后为序编例,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2014年版《*手迹》题词题字( 下)第368页,*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名放在1951年11月之后,接下最后一条。此与原姑定推断1951年年底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