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特征:800米,作为中长跑项目中最短的比赛项目,竞争激烈,观赏性非常高。800米项目特征具有:磷酸原系统、酵解能(乳酸能)系统以及氧化能(有氧能)系统等三个能源系统。事实上,无论哪个中长跑项目,所消耗的能量都来源于以上三种系统。只有这三种系统一起供能才能更好地满足运动中能量的需求。
当运动员运动时,三种供能系统同时产生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代谢过程作为能量供应的基础,任何运动都是由三个能源系统按不同比例供能,比例的大小取决于该项目的运动特点和性质。实践研究,通过血乳酸测定世界男子800米优秀运动员的有氧供能为60%左右,无氧供能为40%左右。
当然,随着世界800米水平的不断提升。赵老师认为:无氧供能占比在800米比赛中会越来越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会越来越高。800米也将逐渐演变成长距离“短跑”项目,训练理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会有更多的短跑训练内容融入到800米训练中。
训练理念:训练理念主要指教练员根据项目特征而制定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训练思路。训练理念是多样化的,也是具有创新特点。目前,国内800米训练理念也是体现出多样性。例如:重视绝对速度和核心力量综合素质发展的清华大学800米训练理念;重视速度耐力和耐乳酸训练的上海队800米训练理念等。
赵老师认为:从800米项目特征看,800米距离短、速度快,很像短跑中的“长跑”,长跑中的“短跑”。对运动员的“耐力”、“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运动能力均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在训练理念上,800米运动员要想达到高水平,对运动员的有氧水平、耐酸能力、绝对速度能力,以及技战术素养等提出比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运动员后程耐酸能力至关重要,它将影响着运动员是否能将自身的速度水平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提升耐酸能力,赵老师认为:一看先天天赋;二看后天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如:中短距离(400米~1000米)间歇训练,以及距离短于800米(400米~600米)和长于800米(1000~1500米)的专项跑等。
此外,赵老师认为:800米主项的运动员一定要重视核心力量和速度训练。核心力量可以保证运动员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和优化跑步姿态,每周至少要练一次专项力量训练。速度能力(特别是绝对速度能力)将成为800米运动员最后冲刺的*手锏。因此,绝对速度训练(60米~150米)也需要纳入到每周训练课表中。
最后,赵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了基础耐力在800米训练中的重要性。作为短跑(400米)出道的她在转为中长跑运动员初期,由于耐力能力比较差,在比赛中前程体能消耗大,导致自己的速度优势在比赛中无法发挥出来。
针对此现象,在加强了有氧耐力训练(反复进行12~15公里有氧跑),特别是有意识兼项1500米,快速提升了速度耐力。
不仅打破女子1000米亚洲纪录,还成为中国首位蝉联(2013、2017)全运会女子1500米冠军的人,并在2014仁川亚运会女子800米决赛中,以1分59秒48的成绩夺得一枚铜牌,成功打开2分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