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湖口 谢慧/摄
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湖口就位于茶陵县南部,洣水于此环绕呈湖状,得名湖口墟,镇以此得名。下面就湖口地名的源流,作初步考释。
湖口得名大约在唐代
湖口,洣水流经此处,唐代前以湖泊有进出口得名。
历有二说:一说是,2004年《株洲地名志》记载:“因洣水流经此处,水面宽阔,中有沙洲,形似湖泊,两头有进出口,故名湖口。”二说是,靠近村落的地方原有湖,状如牛角,上下两口连接洣水,故名。经实地考察以第二种说法较为确切。
据湖口镇居民介绍:廖姓老祖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从江西泰和县迁居茶陵县湖口,其时已称湖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这儿已设固定墟场,称“湖口墟”。当地父老相传,明清时湖口湖泊水清如镜,湖泊两岸多生芦苇。秋时,芦花如雪。芦苇丛中多野鸭鸣叫。村镇居民每家后门,铺青石板,直通湖边石级上,成为洗刷、挑水的小码头。自此后,湖口扬名湘赣两省十几县。
据茶陵有关史料记载:唐天福年间(936~944),有唐姓从潭州(今长沙),迁居湖口。宋初又有颜、彭、曾、段姓迁入。这样看来,湖口得名约在唐代,是不是更早,还有待考证。
清代这里成为茶陵八大农村集市之一
元至元八年(1271)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7),廖姓从江西泰和陆续迁入湖口,聚族而居后,始辟湖口简易墟场,不固定。
有关史料记载:明代湖口形成村镇。明清均设湖口市。清同治《茶陵州志·市墟》载:“湖口墟,在二十五都。”
共和国《茶陵县志·集市》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始设湖口墟。其时,“湖口墟”当指固定集市。民间历有“一界首,二湖口”之说。历为茶陵、酃县(今炎陵)、江西省宁冈边境之木材、粮食及其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茶陵县东南农村最大集镇。清代,列为茶陵县八大农村集市之一。民国时,为茶陵县十大集市之一。1950年,为茶陵县20个墟场之一,规模最大,名列界首之后、腰陂之前。
1958年以后,湖口与湘东其他集市一样,时兴时衰。1982年以后集镇集市渐兴。现集镇老街呈“丁”字状,主街长600余米,小商店、小超市有很多家,建有10000平方米的商贸区,有1000平方米的停车场。赶集日,少则1~2万人,多则4万余人。
湖口老街的竹木器具 谢慧/摄
湖口盛产竹木器具
1950年始设湖口乡,属五区,1956年撤区存乡。1958年为湖口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镇政府驻湖口墟,距离茶陵县城约39公里。
镇域位于茶陵县南部,东界桃坑乡,南邻炎陵县,西南抵浣溪镇,西靠马江镇,北接舲舫乡。2008年末,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耕地1224.4公顷。辖1个居委会,22个村。
湖口集市交易多以竹木器具、粮食、肉类为大宗。湖口葡萄、蜂蜜、狗肉、腊肉享有盛名,口味纯正,风味独佳。湖口花生等农副产品,远销广东、浙江。另有石井、石湖、洣渡等小村镇,也颇具特色。镇区水、电、通讯、网络实施齐备。镇区有文化站、农科站、敬老院、活动中心、影剧院、图书室等。县第六中学驻境。镇区有镇办中学1所,卫生院1所,中心小学1所。村有小学12所。村有卫生室。
*“湖口挽澜”旧址 谢慧/摄
*湖口力挽狂澜
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27日),*及时从井冈山追赶到茶陵县湖口墟,粉碎了工农革命军红军团长陈浩、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昌剑、一营长黄子吉四人抱团企图带走部队投靠在安仁县桂东县的国民党方鼎英十三军的行动。
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陈浩是黄埔一期学员,曾立志为中国革命奉献自己毕生,并且后来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随着后来革命进入了低潮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而陈浩当时则率领队伍加入到秋收起义当中。随着两次起义先后失败,革命的队伍遭受到严重的挫折,鉴于当时敌人力量的庞大,当时秋收起义负责人*果断决定上了井冈山。
但是那时候很多革命同志牺牲了,加上当时艰苦的革命环境,陈浩逐渐产生畏难的情绪,开始变得贪图享受。因为当时进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方鼎英,与陈浩在黄埔军校有过师生之谊,因此陈浩决定带领队伍投奔。
好在陈浩的这个阴谋并没有实现。*得知消息后,从井冈山追至茶陵县城、湖口,并将陈浩、徐庶、韩昌剑、黄子吉全部抓获,随后率部回井冈山。途中将陈浩等人处决,史称“湖口挽澜”。而陈浩也成了*第一个下令枪决的叛徒。
相关链接
宽山弯“世外桃源”
坐落于茶陵湖口镇意心村,这是罗霄山脉下一个小村落。从湖口意心村,经过宽山弯,到杉南,再到厂江村,抵达千年古茶树群旅游景区。在厂江村海拔约1100米处,一棵生长了近千年的古茶树,在悬崖峭壁上屹立不倒。
野生杨梅
有两种野生杨梅,一种白色的,一种红色的。每年杨梅上市的时候,整个湖口镇的杨梅60%以上都来自宽山弯,到这里游玩的人,吃吃这里的果子村民们不会说的,因为游客的到来让这里蓬荜生辉。(彭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