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继续解读《论语·学而第一》。学习,是生活中每时每刻的修炼。这次的解读包括第3、4、6则
自古以来,很多人把“三省吾身”作为座右铭,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参透出的观点,强调通过每一天对自己的省察、审视,来提高自己的人品。
其实这种内省,本质是通过自我的修炼来保持心灵的平衡。和西方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是内敛的,含蓄的。
关于这一点,孔老师有话要说啊。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则中的“巧、令”,都是“美好”的意思,“鲜”读作xiǎn,是“少”的意思。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李零教授在其《丧家狗》中说:“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女人才会以色相动人,男人也有深通此道者。”这话说得尖利。可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巧言令色、擅长溜须拍马逢迎的人。他们挤眉弄眼,打躬作揖,很会调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孔子非常厌恶这种人。
老师,这就不对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和颜悦色、善于辞令,这种人很少有仁心。那么,那些大堂经理、空姐空少、接待处公关部,岂不都是小人扎堆儿?
像你这样解释,的确是不通,可是并不能因此推论孔老师的语录不通,首先来看看其他人的解释: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可见,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专说动听的话,嬉皮笑脸讨好人,这活脱脱就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那么,“巧言令色”和讲究沟通方式,区别在哪里呢?
在他的目的。“巧言令色”的目的是求取自己的利益,巧言和令色都是手段,花言巧语,笑得一脸灿烂、违心却又好听的话、愉悦人的态度是假,动机不纯,则鲜矣仁,相信了你就输了;而“讲究沟通方式”,则是说话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为对方着想。
也就是,“言”巧不巧、“色”令不令,并不是标准对吧?
对,根本的区别是内心。待人接物,扫洒应对,都是有礼的,按礼而行怎么会“鲜矣仁”呢?孔子反对的,是虚假的逢迎。
能够给予对方“忠言”者,才够得上是真正的“仁”者。所谓“仁者爱人”,心中要有对他人的关爱;“巧言令色”者,对他人有的往往是欺骗,他所关心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很少有爱人之心。
言行走心,所求有道——这是你想遇到的人,你最好也成为这样的人。
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了呢?”
事实上,只要智慧存在的地方,就都少不了“反省”。
反省,不仅是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更要在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反躬自问、自省,并从反省中检录自我、获取成长的力量。正如高尔基所说:“反省是—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
曾子活得可真够累的,每天都要反省三遍。
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小孔子46岁。为人至孝,据说为《孝经》作者。
“三省(xǐng)”中的“省”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三”,表示动作频率多。反省的三件事和“三省”的“三”只是巧合。
不过,每天反省,还反省得那么周到,有必要吗?
我常常想,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他爸是谁呢?应该是反省,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反省,失败只能带来更多、更大的失败。
曾子在这里讲的三条,都属于自律,都不是太高的要求。在道德问题上,与其号召大家像屈原一样高洁,不如叫大家尽职守则,少干点坏事。
再来详细解一解曾子的“三省”:替人谋事是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绝不虎头蛇尾糊弄人,更不满嘴抹蜜欺骗人。说话算话,不乱许愿,不爽约迟到。学到的知识,要即知即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不只用来骗取考试分数,或者炫耀自己,或者欺骗别人。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则作为《弟子规》的总则,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孔子说:“学生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恭敬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能够在日常实践这些之后,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精力来学习文化知识。”
弟子:这里指学生,并不是专指在学校学习的小孩子,学生、员工、普通市民,只要修习圣贤学问,就都是弟子,是孔门学生。
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跟悌: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恭和敬当中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流露出来。《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有了孝悌的根本,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修身,一定要从孝悌开始做起。“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基本、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