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论语十二章电子书,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2-11-24 18:39:25

高二论语十二章电子书,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

高二论语十二章电子书,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2)

撰文 | 王来宁 责编 | 廖玥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继续解读《论语·八佾第三》第17、19、20、21四则 。

关于“底线”和“尊严”的问题,几乎每个省区都出过类似的作文题目让大家讨论,如果缺乏认识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我敢打赌你只能在文章里用排比抒发感受,或者用比喻填写空洞。现在,我们就郑重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事情不能突破一定的基本限制。做人有尊严,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底线让你立于世间,尊严让你傲立于世。底线提供的是一个人生存于世的基础,而尊严则升华这一切。

3.17

子贡欲去告(gù)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一则是成语“爱礼存羊”的出处。

首先要弄懂两个词语:告(gù)朔和饩(xì)羊。

“告(gù)朔”中的“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告朔”是始于东周时期的一种祭祀礼仪:周天子时代,每逢初一,诸侯王要在祖庙里*一只活羊,然后回到朝廷听政。饩(xì)羊,就是指祭祀用的活羊。

到了子贡的时代,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一只羊“虚应故事”、形式主义地应付应付,而有关部门仍然供羊于庙,劳民伤财。所以子贡看不过去了,这岂不是浪费?

所以他就打算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老师就说啦:“端木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重视那种礼。”

高二论语十二章电子书,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3)

孔老师好迂腐啊!为了已经成为形式的“礼”,不惜劳民伤财。

有一个时期,大多数人就是持你这种观点的,并且进而批判孔子属于剥削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冷酷无情。

我们和孔子毕竟隔着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如果心平气和地去接近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还原孔子对话的历史现场,就会发现,在这一则中孔老师好无奈啊。

孔老师很清楚古代的“告(gù)朔”之礼如今只剩下了形式,可尽管这只是残存的形式,有总比没有强。后世拍马屁的人颂扬孔子:还是孔老师内在格局大啊,看得如此长远、如此深入!而且政令的施行上,相比子贡同学只看到了“羊”这一物质层面,孔老师看到的却不是羊,而是精神层面的“礼”。

形式重要还是实质重要?眼前的可见重要还是更深邃的内涵重要?这永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的时期,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他并不甘心当一个傀儡,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礼制”,就任命孔子为大司寇(公共安全部长),负责国内治安。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指使臣子,臣子事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君指使臣应该符合礼的要求,臣事奉君应该尽忠职守。”

可是现在也没有君臣了,只存在服务者和公民,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孔子主张的“君臣之礼”是不是过时了?

现在的社会,早就没有了“君臣”,却也有上司和下属,上下级的相处,依然可以用到孔子原则:

君使臣以“礼”,是对君主或现实中的管理者的约束,使他们不能根据自身的心情决定对下属的态度:心情好就会和颜悦色;心情不好,则会乱发脾气,胡乱指使。

而臣事君以“忠”,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忠诚”。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做事尽心尽职,努力完成上司安排的任务和工作。很多领导认为下属要对自己很忠诚,不能违背自身的意愿,这是不对的。

所以,按照孔子的思想,更健康的方式似乎是:上司尊重、关怀、照顾下属,下属也对上级尽忠、尽责,而绝不要明清时代社会上那套“上级颐指气使,下级做小伏低”。

否则,领导就可以盛气凌人,下级只有唯唯诺诺、拍马谄媚,这都是有损人格、有损尊严的不健康的形式。更有甚者,上级使唤下级如工具,下级服从上级为金钱,很容易彼此丧失信心,难以配合,炒鱿鱼和跳槽齐飞。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jū)》,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评价这首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淫,是过分的意思。“《关雎》这首诗,表现快乐而不过分,表现忧愁而不伤神。”

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过头了、放纵了就要乐极生悲、哀而伤神。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代表了《诗经》重要的审美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关雎》也是一首好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音律到形象再到思想情感,它的优点真是说不尽啊。

我也很爱这首诗!而且孔子也很喜欢这首诗呢!可是孔子评论的角度却跟咱们不太一样:他指点给我们看的,是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老师,那“死了都要爱”,不也是很美吗?干嘛一定要这么四平八稳才叫美呢?

当然不能否认极致绚烂不是一种美,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冲淡中和也是一种美吧。

快乐,但不是狂欢;悲伤,但绝不伤神到无法自拔。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度”其实是一种自我节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如果仅仅追求“爱要痛痛快快,痛要痛不欲生”,基本上与这种美就无缘了,挺遗憾的。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社于宰我”,鲁哀公向宰我问社木的问题。社,是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社木是代表社主的大树。宰我,名予,字子我,是孔门“十哲”之一,大约算得上孔老师班里的前十名吧,擅长言语。

关于选择“社木”的问题,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说完之后他继续发挥,说,周代为什么用栗树呢?其用意是:使老百姓战栗。

高二论语十二章电子书,高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