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截断之蹊径,为“截断者,无尘俗之景,山水树木,剪头去尾,笔笔处处,皆以截断。”这实际上是一种取舍手法。因为在大自然中,物象有美丑优劣之分,有“有尘俗”和“无尘俗”之分。在大自然的审美客体面前,画家要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物象要进行精心裁剪,大胆取舍,“剪头去尾”,使画面获得理想的效果。但要在山水画创作中采用这种手法,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石涛认为,需一定的笔墨功力,故“截断之法,非至松之笔,莫能入也。”唯有用笔“至松”,画面才能空明疏朗。反之一味求实,反使画面“尘俗”,则会给人以窒塞沉闷的感受。
6.险峻之蹊径,是为“险峻者,人迹不能到,无路可入者。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非仙人莫居,非世人可测,此山海之险峻也。若画图险峻,只在峭峰悬崖栈道崎岖之险耳,须见笔力是妙。”此是说,所谓险峻,就是人不能到,没路可进入的地方,如岛山、渤海、蓬莱、方壶,这些地方只有仙人才能居住,不是世人所能测的,其山海是险峻的。但人不是神仙,未见过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只能想象是个虚无缥缈、意境深邃的地方,因此,石涛认为,在画面上画出“峭峰悬崖、栈道崎岖”的险状来,就是险峻了。要做到这一点,“笔力是妙”为关键,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厚实的笔墨基本功,也不懂“境界”的布局章法,那是很难画出令人神往的险峻山水的。
以上六则蹊径,是石涛作山水画的窍门。这些窍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强调画家应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去开拓和创造美。石涛这一绘画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山水创作活动,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山水“三墨法”石涛对于墨法的运用是其作品的亮点,打开石涛的作品首先是满幅的水墨气氛给观者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显然石涛在墨法上一定有他过人之处。石涛在其一生中大多生活在气候湿润的南方,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吸水性强的生宣纸在南方空气湿润的条件下也自然保存了一定湿气,画家运笔运墨于纸上画面自然温润总有一种下过雨的感觉,所以石涛的作品中出现水墨氤氲的气象也不足为奇。但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呈现水墨淋漓效果是在相对干燥的北方所作,石涛在笔墨技巧的运用上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而破墨法、泼墨法、误墨法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中主要运用的三大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