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绍毅
导言: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体系中,包括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等,其中以积墨法为最难。历览古今山水大家,擅长积墨法的真不多,只有五代荆浩、宋范宽及董源、元黄公望和王蒙、清龚半千、近现代黄宾虹等少数几人而已。本文从积墨法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历程出发,试分析王蒙、龚贤、黄宾虹三位山水大家的积墨法, 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积墨法的终极审美价值。
关键词:山水画;积墨法;笔墨;用笔;山水创作;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积墨法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积墨法古已有之,最早始于五代、北宋时期。五代时期的山水大家董源,开创了使用淡墨多次层叠渲染的江南山水,其代表作《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就是积墨法最早运用。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将其发扬,独创“米氏墨点”画法,创新传承积墨技法。元代黄公望和王蒙“潇散宋法”,皴笔减少,以枯笔淡墨,层层皴染,再加以浓墨、焦墨点醒,显得非常浑厚苍润。清代龚贤在前人“积墨法”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宋人几乎都是在绢帛上积墨,不洇墨,相对来说稍微容易些。而龚贤则是在生宣纸上进行层层积墨,以墨为骨,运用不同层次的墨色反复叠加,层层皴染。龚贤积墨极重墨韵变化,意在求神秘浑沦的效果,在宋人山水画中看不到的。
郭熙《窠石平远图》局部
当历史的车轮发展到清末民国时代,一位对“积墨法”情有独钟的山水大家诞生了,那就是黄宾虹。黄宾虹对积墨技法的极致追求已经超越了历代山水大家,他集古代山水先哲们的所长于一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将中国山水再次推上一座极高峰。黄宾虹几十年如一日的笔墨实践,在山水画的积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积墨法技法源于传统,又独创新貌。
黄宾虹积墨山水
二、积墨法的终极审美价值就是“笔墨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笔墨精神,也就是“积墨”技法的终极指向。何为笔墨精神?所谓的笔墨精神,其实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笔”跟“墨”了,超越了工具材料的局限,变成了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从单纯从技法上来说,“笔”是指勾、皴、点、染等笔法,“墨”是指浓、淡、枯、湿、焦等墨法;而从精神来说,笔墨是体现画家创作理念、人生追求的一种载体,是形而上的。技法和精神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笔是一种对“形”的追求,笔所传达在纸面上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体现,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内涵就是传统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艺术是缺乏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