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和好友一起为清华招生考试批改试卷,当翻到一张卷子的时候,好友突然开口道:“不少孩子对联是对上来了,不过对的却是猪八戒,西游记之流。”
听到好友的话,陈寅恪摇了摇头:“对的狗屁不通,这还有不少交了白卷的。”
正在陈寅恪倍感失望之际,他突然翻到了一张卷子,而这张卷子上对出的对联让他眼前一亮。
对着好友大喊道:“妙啊,太妙了!这个考生对上联的理解不在我这下,全中国的大学随便他挑!”
难倒了无数考生的上联究竟是什么?而最终让陈寅恪感到眼前一亮的又是什么下联?
国学大师1890年7月出生于江西修水的陈寅恪,可说得上是清华大学近百年来哲人的代表。
他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在父亲、祖父的影响之下,从小就酷爱读书,很小年纪便开始去私塾学习。
据说当他还不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将儒家经典十三经倒背如流。
小小年纪便拥有这般学识的他,12岁那年便跟随兄长一起去日本读书,20岁之后又先后在多所欧美大学留学。
年纪轻轻就已经掌握了近二十种语言,而且无论是哪一种语言,他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写作。
虽然陈寅恪求学的数年间,他涉猎了多国的知识,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国学。
他之所以会学习西方文化,也是为了能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国学当中,让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学。
也是因为他出色的文学造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界,都十分推崇他。
后来陈寅恪于1925年回国之后,他便进入了清华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之所以会成为清华大学的老师,主要还是当时梁启超的极力推荐。
在向校长推荐陈寅恪时,梁启超毫不吝啬自己的夸赞之词,直言陈寅恪的学问胜过自己。
由此可见,陈寅恪在文学界的地位有多高。
成为清华大学的导师之后,陈寅恪在教学方面的天赋又被开发了出来。
与很多读死书的人不同,陈寅恪早就将自己所学融会贯通。
在讲课的时候,他从来不会拿着课本讲课,只是简单的看一眼题目之后,便会滔滔不绝的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