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对联趣闻。他说,民国时期有位教授出了上联:“孙行者”让学生们去对下联,有的对“猪八戒”,也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胡适之”。后来有个学生对“祖冲之”,这下教授总算认为合格。
对于这则故事,我曾经以为是凭空杜撰,暗想,不可能的呀,当时的清华大学同样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若干年后,我去找资料才发现趣闻确有此事。
原来,1932年夏,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拟国文试题,陈出上联“孙行者”以觅下联,一时引起舆论哗然。
“孙行者”就是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陈寅恪,清华大学教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我想,陈老认为是“合格”必定有“最佳”,可惜随着陈老驾鹤西去,答案或许是永久之谜。
笔者才学疏浅,尝过探索一番,窃以为:“孙”对“祖”是名词对名词,可以;“行”对“冲”动词对动词,亦可;美中不足的是“者”和“之”皆为虚词,但是“者”表示做出某种行为或具有某种特性的人或事物,“之”代替人或事物,尚可。算是勉强“对号入座”。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如今托出旧闻趣事,权且抛砖引玉,我已败下阵来,请你继续接招。
注:笔者水平有限,敬请斧正,多谢。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