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新徙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提起这两句家喻户晓的诗句,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两句诗来自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为大家描绘了一幅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的喜庆画面。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一定都对“对联”这个词语非常熟悉。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平仄工整,上下联之间讲究对偶协调,让看的人赏心悦目,让读的人心满意足,让听的人如闻天籁。
与其他诗词一样,对联非常考验人们的文学功底,对联的上下联除了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之外,还要讲究平仄相对、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由此可见,想要写出一对绝妙的对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932年,清华国学考试的试题中,就出现了对对联的内容,只见试卷上的上联,只有短短三个字:“孙行者”。
这可让考生们犯了难,纷纷抓耳挠腮,思考了半天也答不上来一个字。
要知道,越是字数少的对联,就越考验人的文学功底,无可奈何之下,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交上白卷,或者胡乱写了三个字交了上去。
然而,“地狱开局”之下,仍然有考生*出重围,获得了满分的成绩。
那么,究竟这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考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是怎样回答上来这一道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对联题的呢?这道难题的满分答案到底是什么?
重要的考试清华大学,众多中华学子的梦想学堂,无数寒窗学子的梦想学府。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于1911年建立,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最终,1928年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自建校以来,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它要求每一位清华学子都永远奋斗向上,永远努力拼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通过了解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和校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国家高等学府的门槛有多高,想要通过清华大学的重重关卡有多困难。
为了保证优质的生源,清华大学自然要在筛选学生的步骤上花很多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让真正有本事的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才能保证清华大学的学生是真正优秀的人才。
因此,为了能够制定出一套合理又准确的标准来检验人才,清华大学每次招生试题都十分考验人的文学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区分度,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既然这份考题那么重要,那自然要选拔出学术界最顶尖的大师,来设计这份考题。
这份重任就交给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主任朱自清,只有像朱自清这样的文学家来出考题,才能够保证试题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然而,1932年的时候,到了出考题的时候,朱自清却因为一些私人的原因到国外处理事情了,出题人不在国内,但是试题迫在眉睫,丝毫不能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