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豈」字上面這個「山」,他先寫了三撇,而「山」字下面一橫,變成一點,和下面「豆」字的第一橫組成奮筆勢。這是很巧妙的取勢,同時也是結字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又如「端」,篆書也有一個傾斜的「山」字形。
其實不是「山」,《說文解字》說是植物初生之形。王羲之、智永關中本、柳公權《玄秘塔碑》寫的時候,也把「山」字形傾斜一點,這也是結字的安排。
好了,有關結字的著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我這裡要提醒各位,裹束是將大小圈加在一起,我們現在講筋法,是裹束大圈,裹束筆勢。
簡言之:
■古籍中講結字,往往不講筆勢,只講點畫。
■結字是裹束筆勢時的調整,不是點畫安排。
■結字因人而異,別人的結字法未必適合你。
古籍中所說的那些經驗,有好有壞,只能參考而已。謝謝。
本節要點:
■結字是裹束筆勢時的調整。
■結字美不美只有相對標準。
■古籍對結字的論述只能參考。
複習思考:
■古人說寫「月」「用」這樣的字,中間的橫筆可以連住左撇,不用連住右豎,你認為這是結字規則嗎?
■古人說「行」字裹束後,左右不要齊平。請你試寫一個左右齊平的「行」字,對照一下,差點還是好點?還是效果不變?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