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一生好朋友很多,但要说起与他关系最亲密的,自然就是弟弟苏辙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年龄相差也不大,说是亲兄弟,亦是知己好友,在如此亲密的人面前,他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苏辙,不用伪装落寞委屈,亦不用考虑太多,因为那个人永远懂你,永远支持你。
因为彼此懂得,所以哪怕苏轼经常被贬,总与苏辙相距甚远,但两人之间的书信却是从未断过,苏轼但凡碰上什么事,或是看见某处风景有感,都会想起这个弟弟,于是常作诗词给子由,抒发心中的欢喜与落寞。两人你来我往之间,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年的经典诗词,比如那首最为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首《沁园春》。
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那一年是熙宁七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苏轼自请调往密州任职,何故?只因此时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因与弟弟相隔太远而备受思念的煎熬,于是为了离苏辙更近一点,被允许改任密州知州。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吧,但都不重要了,至少苏辙是影响他这个决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苏轼离开杭州时,时任杭州知州的友人杨元素曾在西湖上为其饯别,两人依依不舍,杨元素更是"堕泪羊公却姓杨",但为了宽慰杨元素,苏轼还写了那首《南乡子》,说"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这时的苏轼是何等的豁达乐观,安慰友人衣锦还乡的同时何不是宽慰自己呢?但真正的愁绪又有谁说呢?所以当他踏上前往密州的旅途之时,心情是极为复杂矛盾的,毕竟他始终处于"王安石变法"的矛盾之中,并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在朝廷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