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这是杨绛对另一位同时期的才女张爱玲的评价。
从民国到抗战的这段岁月,堪称一部苦难史,却也是文学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的时代,鲁迅、胡适、钱钟书、林徽因,冰心、张爱玲等人都在硝烟中笔下生花。
杨绛
然而,自古文人相轻,比如冰心讽刺林徽因是“交际花”,鲁迅又批判冰心的文风单调,不可取。
这些作家之间,都有过你来我往的正面交锋,可是,杨绛张爱玲之间,双方都未曾产生过龃龉。
直到张爱玲逝世,年过百岁的杨绛,才向友人写信,对张爱玲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不满从何形成?张爱玲是否真如杨绛所说的那么“不堪”?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正也是其人生写照,她享誉文坛的时候,不过二十出头。
上世纪20年代,张爱玲出生于上海滩的名门望族。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其祖母李菊藕的身份更为显赫,她是李鸿章的长女。
李菊藕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张佩纶的幼子,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等到张廷重操持家业的时候,张家早已门庭没落,不复往日光辉。
其母亲黄逸梵同样出身晚清官宦名门,虽同为没落的贵族,但区别于丈夫张廷重的自怜自艾,她虽为旧时代女性,却追求进步,极具冒险精神。
1924年,黄逸梵赴英留学,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桎梏,此时,张爱玲年仅4岁,童年母爱的缺失迫使她心境早熟。